鲁迅、许广平书信-二《两地书》有感:师生之可爱
《两地书》是1925年3月到1929年6月期间鲁迅和许广平的通讯合集。这本书里从北京到厦门、从厦门到广州、从广州到上海,鲁迅先生和许广平从师生到知己,最后成为爱人。
许广平3月15日收到鲁迅先生的第一封回信以后,立刻给鲁迅先生写了第二封信,本次回信先是表达了同城书信,路上时间用了三天时间,觉得很漫长。
由此可以看出许广平对鲁迅先生的回信是非常期待的,但是她其实忽略了鲁迅先生“写”信时间其实正是她寄出的时间,也就是说鲁迅先生收到她的信是第一时间就写的回信。
第二封信主要围绕三个内容展开:
第一:询问先生为什么称呼她为“广平兄”
(哥为兄长,许广平看到先生以“广平兄做称谓”,内心感到惭愧,觉得自己担当不起,也觉得鲁迅先生这样称呼欠妥,所以就此称谓询问)
第二:在上一封信基础上,向鲁迅先生请教教育问题
许广平表示她不理解教育对人到底有多大效果?世界各地的教育目标是什么?什么是真正的教育?难道教育就是为了拿一个好文凭么?
第三:认同了鲁迅先生面对“苦闷”的生活方法,阐述自己的意见
许广平表述,自己从小学开始到现在,其实一直被别人说自己“骄傲”和“不恭”,有时候自己也觉得这不是什么处世之道,因为不同流合污的话,总是吃眼前亏。
读后悟:想必这个时候的许广平更加感觉和鲁迅有一些相同之处,又多了一点共鸣吧
第三:在信的末尾,向鲁迅先生致歉
许广平看到鲁迅先生是用毛笔回信,所以说自己用钢笔写信,且言辞随意没有刻意修饰而表示惭愧,也对先生这样认真回信而表示感谢。这封信的落笔还是“小学生许广平”。
鲁迅先生回信答:
1、先解释了“兄”的意思:
以前和刚认识的朋友、以前的同学至今还在来往的、现在教课的学生写信的时候都称谓“兄”,如果是前辈、或者是比较生疏的、或者是比较客气的就称呼为先生、老爷、太太、小姐等,这是自己制定的称谓原则,并不是“兄长”的“兄”,所以请许广平不要太过介意和忧虑,称呼兄比直接称呼名字更好。
1、解释教育
鲁迅先生说,世界上无论哪一个国家,其实都是制造适应环境的机器,社会上千奇百怪,无所不有,社会像黑色的染缸,无论加进去什么东西都会变成漆黑的,除了想怎么改革没有别的办法。
很多“理想家”不是怀念过去就是希望未来,但是在“现在”这个课题上都交了白卷,因为大家都不知道药方是什么。
“将来”虽然不知道是什么样子,但是也一定会发生,对将来担忧的人,到了那时自然就成了那时的“现在”,所以不必悲观,只有那个“时候的现在”比“现在的现在”好一点,就是进步了。
落笔:鲁迅 三月十八日
读后感:
在其它书籍中有阐述许广平回忆,其实那个时候她对鲁迅先生更多的是师生之间的敬重,许广平当时在班级学生里是非常活跃的一个学生,这也是为什么许广平可以给鲁迅先生写信,可以直接这样探讨当时社会现象的原因。
对于鲁迅先生能收到一位学生,还是女性和自己直接探讨这些问题,想必也是非常开心的,所以鲁迅先生虽然很忙,但是收到每一封信都是第一时间回信的,而这样的行为恰恰让许广平对鲁迅先生有了很深的好感和印象---“待人谦和、为人和善、处世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