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啊,你可一定要帮老爸完成这个心愿啊!
我相信很多小伙伴小时候都经历过这样的一些对话:
“儿子啊,爸爸我就是吃了没文化的亏,你一定要好好学习啊!”
“女儿啊,妈妈小时候是没有条件啊,不然肯定就去学舞蹈了。你现在条件那么好,一定要好好学啊!”
…………
父母们一直把自己的子女视为自己生命的延续,总是希望在自己身上发生的遗憾不要再继续发生在孩子们身上。他们认为这是一种爱的表现,是为了让孩子们未来的道路能够走得更顺畅一些。老实说,从父母的角度出发,这种希望并没有什么错。
但是如果我们从孩子们的角度出发呢?
记得我小时候,我的父亲特别喜欢逼着我学小提琴。他总说他学得晚了,小提琴不会有大的成就。我如果好好跟我二伯父学的话,以后光是靠教小提琴就能养活自己了(其实这句话是我自己猜测的,他本人没说过)。
可是小孩子的天性就是玩耍,我哪里有心情跟他一样,为自己的未来做那么长远的打算呢?所以心里总是抱怨:“为什么其他小朋友玩的时候,我就要练习这个玩意儿?”
于是,我只要逮着空子,我就逃避练习。为了这个原因,我没有少挨打。但是最后我还是成功的“逃脱”了小提琴的噩梦。
我之所以要在“逃脱”两个字上加上引号,就是因为,其实我现在很后悔,当初没有好好的学习小提琴。如果能够从那个时候起一直坚持的话,我也许不能成为一个小提琴大师,但是至少我可以熟练掌握一门乐器,通过乐器来表达我的情感。我觉得那也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那么为什么我当时不愿意学习小提琴呢?其实不是因为小提琴本身难学(这当然也是一个比较其中的原因之一)。更多的是因为我父亲的表达方式让我觉得,我受这些苦都是为了满足他自己的遗憾。那么为什么这些苦你自己不吃?要我来吃?
后来,我学了心理学。我才知道,心理学中有一种心理机制叫做:“代偿性满足”。
也就是说自己无法实现的满足,我通过他人的实现来让我自己得到类似的满足。因为不是直接的得到满足,所以这种满足通常都是暂时性的,也是不完全的。
而我的父亲其实也是因为有了这种“代偿性满足”的心理,才会想着通过让他生命的延续——我——来完成他没有完成的成就来实现自己需求的部分满足。可惜,因为他太关注于满足自己的需求,而没有照顾到我的需求,以及引导和开发出我发自内心的对小提琴学习的一种需求,最终失败。
这种心理其实也不光是在亲子关系中存在。
前些年很多机构都在做戒除网瘾的业务。那么网瘾又是怎么产生的呢?
在我看来,网络包括网络游戏之所以能够吸引那么多人趋之若鹜,甚至染上所谓的网瘾,就是因为这种“代偿性满足”的心理机制。他们在现实中无法达到的成就,可以在网络中得到实现。比如在现实中,也许他本身是个社会功能比较差的人,他自己也知道自己社会功能弱,很想改变。但是在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发生关系和冲突都是即时性的,他并不能马上适应和改变。可一旦进入网络中,他就很有可能是某个论坛的版主,某个公会的会长。他在网络中获得了现实社会中没有获得过的成就与满足。那么他当然愿意在网络世界中不愿意出来。
然而,网络世界毕竟是虚拟的世界,网络本身就是一种现实社会的模拟和替代,所以你在网络上获得的满足也只是你在现实世界中希望获得却得不到的满足的一种替代。
还有一些朋友很喜欢看网络YY(意淫)小说。这些小说里面的男女主角都是各种奇遇,各种霸道,各种不讲道理的强悍。其实谁不知道这些小说写得一点都不真实,很荒谬!但是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人看呢?因为看起来很爽啊!
在现实社会中,我们想要做一件事情总有这样那样的制约。比如我看我领导不顺眼,我想抽他一巴掌。但是我一想,抽了这一巴掌,我就要卷铺盖走人,就没有收入,我还是忍忍吧。虽然你忍住了,没有冲你领导发脾气。可是你的怒气其实还是存在的,只是被你压抑了而已。这时候有一本小说,说的就是像你这样的小职员,出离愤怒抽了领导一巴掌后,奇遇迭起,最终成就了不可一世的人生!那你说你看完爽不爽?当然爽啊!但是这是你的人生吗?不是啊。所以这也是一种代偿性的满足。通过把自己代入男主角的情境中去获得平时想要获得却不能获得的一种快感、一种满足!
说到这里,当你再听到别人说“儿子,你可一定要帮老爸完成这个心愿啊!”的时候,你到底帮,还是不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