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18
今天分享的这位人物,名字可能大家不太熟悉,但是他开办的这家店应该是很多人都有听过或去过的,特别是对于喜爱咖啡的小伙伴们。
这家店就叫“星巴克”!而他的创始人就是:霍华德·舒尔茨。
这样一家星巴克,大家有没有想过他是怎么创立起来的呢?霍华德·舒尔茨又是怎样一步步把它做大、做强的呢?
霍华德·舒尔茨出生于1954年,和我们所熟知的中国风云人物王石、任志强这一代企业家是属于同龄人哦。
他出身贫寒,父亲当了一辈子苦力,而且没有社保,是一个纯粹的体力劳动者。而他呢?上大学时也是一路贷款过来的。
毕业后第一份工作从事的是销售员,在销售路上专注努力、一路披荆斩棘,经过6年的努力奋斗不仅把助学贷款还完,还有了一定的积蓄,属于我们现在所谓的“中产阶级”吧!
那么他又是如何与星巴克结缘的?
原来,当他在一家瑞士公司做销售总经理的时候,发现有一家小零售商经常从他的公司定制一种特制的磨豆机,而且要求很高,甚至每一个零件都要重新设计。
舒尔茨就特别好奇,非常想知道这家咖啡厅为什么需要如此高级的咖啡机,于是就登门拜访。
而这家咖啡厅,就是星巴克的雏形——位于美国西雅图的一个地方咖啡品牌,其有3个创始人,分别是杰瑞、戈登和西格,是一群咖啡的狂热爱好者呢!
经过一番考察,他最终决定加入星巴克,缘于它与众不同的经营理念——对每一个环节要求到极致,这是杰瑞最初为星巴克奠定的基调:
第一,公司必须代表某种意义;
第二,不仅要向顾客提供他们想要的,还要提供他们完全意想不到的、令人兴奋的东西,这能够让顾客和公司融为一体。
加入之初,因为愿景不同,这三位小伙伴还是有所顾虑的,担心公司做大做强以后会变质,经过舒尔茨与他们的再三沟通与交流之后,终于加入星巴克,成为它的合伙人。
他觉得,星巴克想要发展,除了不断新增销售咖啡豆的分店,还应该有其他的业务方向。有一次,舒尔茨去意大利旅行,喝到了一杯意大利浓缩咖啡。当时,美国人没多少人喝拿铁咖啡和意大利浓缩咖啡。舒尔茨就试图说服合伙人,想在星巴克卖咖啡饮料。但遭到拒绝,因为他的合伙人只想专注做咖啡豆,不想把公司做大。
因为他是销售出身,非常懂得说服别人。而且他明白,想要让别人接受自己,就得按照对方的规则来,只是在过程中要多强调自己的意思,直到说服对方。
在星巴克不断发展过程中,因为与合伙人的公司愿景、价值观逐渐出现分歧,在经过律师、医生朋友的建议和融资帮助下,最终舒尔茨决定退出并自己开办公司,售卖咖啡饮料,并取名叫“天天”。经过两三年的发展,后得知原星巴克的三位创始人之间产生巨大矛盾,打算散伙,于是舒尔茨再次出手,收购了星巴克,与原来的“天天”兼并,并继续沿用“星巴克”名称。
在“天天”创办之时他遇到了一名优秀的合伙人——戴夫,他去过全世界每一个产咖啡的国家,对这些国家的人文和地理都非常了解。
他认为开店本身比热情更重要,经营和管理比创意更重要,更有一种传教士精神,希望自己坚持的东西能够广为传播,影响更多人。
他们的理念、价值观不谋而合,一路打拼开创了今天的“星巴克”。
从星巴克整个创立和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出有几个事情很重要:
1.勇于跳出舒适区,生命将有更多无限可能
舒尔茨原来做销售经理,有着不错的收入和家庭,但他并没有因此止步不前,反而跳出这样的舒适圈,开启他的创业之路,才有了今天的“星巴克”;
2.保持好奇心很硬要
正是因为“好奇心”让他开启了人生新篇章,让我们见到了如今的星巴克;
3.沟通力很重要
从他作为一个底层的销售员,到后来成为销售经理,再到后来与星巴克结缘过程中,一路都是用他出色的沟通力说服合伙人、投资人,使星巴克一路走出困境。
4.找到三观、理念相同的人很重要,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同频的人
舒尔茨在创业路上,从一路上女朋友鼎力支持和认同他的追求,让他能够专注创业,到后来“天天”合伙人戴夫的出现,让他能够一路风雨兼程,让星巴克不断壮大;
让人不禁想起股神巴菲特和查理·芒格这对合伙人,不也是如此么?
反之,在舒尔茨刚加入星巴克之初,因为与其他合伙人三观不同,导致最后离星巴克而去,再到后来这三位原始合伙人之间也因理念出现分歧,最终被舒尔茨收购了“雏形的星巴克”。
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一种吸引力法则的作用吧!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