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好文(2022.1.25)幸福像花儿一样

2022-01-25  本文已影响0人  竹林笛声

这几天书群里的书友都在读《终身幼儿园》,主要是希望孩子们一生都能用“幼儿园方式”进行学习。这是顺应认知规律的当然也是顺应儿童身心发展的。在《传习录》中,王阳明也谈到了对儿童学习方式的认识。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

            ——《传习录》

这段话的意思是儿童的性情是喜欢嬉戏玩耍而害怕约束,就像草木刚开始发芽时,如果让它舒展畅快地生长,就能迅速发育繁茂,如果摧残它就会很快枯萎。现在教育孩子,一定要使他们顺着自己的兴趣,多加鼓励,使他们内心喜悦,那么他们自然就能不断进步。有如春天的和风细雨,滋润了花草树木,花木没有不萌芽发育的,自然能一天天地茁壮生长。如果遇到冰霜的侵袭,那么它们就会萧条破败,一天天地枯萎。

    那么顺应儿童的天性发展是不是就是没有任何约束呢?答案是否定的。正像花草树木的生长一样,虽然顺其天性,但是也要有修枝剪叶的时候。这种顺应一定是建立在教育的前提之下引导性的顺应,让教育如和风细雨般融入儿童的生活。所以平时所说的“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的“玩”,都是有计划的“玩”,而并非放羊。

正如孔子带弟子们在泗水河畔游春一样,一段不经意的对话,孔子就把自己要讲的、想让弟子们知道的融入了游春之中,这就是至圣先师的高明之处。当然,像这样的人还有很多,比如辛弃疾的爷爷带他登山时,给辛弃疾的人生理想教育,许地山夫妻在和孩子们一起种花生、吃花生时的做人教育等等。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受到教育者的意图,他的教育效果就越大。”孩子虽然小,但他们也认为自己是有能力思考的人,面对大人有意识的说教,对他们来说就会是一种束缚,他们会感到压抑,这样教育效果就会不明显。所以,我们要把自己变成和风细雨,变成阳光雨露,在滋润孩子的同时又让他们感到舒畅。

这可是教育的一个大难题,收与放的度究竟该怎么把握,面对不同的孩子该怎么把握,都需要静心思考,用心去感受,满怀爱心去经营。

  我觉得这就是所谓的“无痕教育”,自然教育的理念,让孩子在充满阳光雨露的滋润下健康成长!老师就是播撒阳光雨露的人!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