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多嚼不烂
贪多嚼不烂,很难理解吗?不难!
连小孩子都知道这句话,绝大多数人都懂得这些道理。但是,一到生活中的实际运用,似乎很难,我们怎么就忘了呢?脑子是个好东西,就看带没带用不用,用了多少?
近一周我对读书这事想了好久,亦或理解为,对坚持读书第456天这件事做一个深刻的反思。我读了一年多的书,我读出来了什么呢?
![](https://img.haomeiwen.com/i29367453/6d7e0f85266b1b84.jpg)
现如今可谓是信息泛滥的时代,我们置身于知识的海洋遨游,各种书籍,文章,课程触手可及,可能大多数人心态是“多多益善”追求了数量而非质量,殊不知,“贪多嚼不烂”这句话,对于读书同样适用。
起初读书,是为了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提升自我。然而,一味地追求数量,就忽略了对每一本书的深入理解和消化吸收,最终只会导致看似读了很多,实则收获不多,为我所有的更是微乎其微,吃太多太快,消化不良,读书同理。
其实,深度阅读比广度阅读更能带来实质性的提升。一本好书,包含作者的思想、丰富的情感和独到的见解,只有通过反复咀嚼、深入思考,才能真正理解其精髓,让这些宝贵的知识融入自己的思想中,成为个人成长的基石。相反,如果只是浅尝辄止,那么即便是读遍天下书,也不过是浮光掠影,难以留下深刻印象,更难谈及落地实施,为我所有了,知识用了才真正属于你。
贪多嚼不烂也会导致注意力分散,影响学习效率。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将注意力分散到过多的书籍上时,往往难以集中精神深入探究任何一本。这种碎片化的学习方式,不太利于构建系统化的知识结构,久而久之,可能会感到知识杂乱无章,难以整合成体系化运用。
明智的读书策略应该是“少而精”。选择对自己最有价值的书籍,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深读和思考。每读完一本书,不妨给自己留出时间来思考、总结,甚至与他人分享交流,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加深理解,还能激发新的思考,促进知识的消化。
读书是一种精神的滋养,不应成为数量的竞赛。质量不够数量来凑,并不会有实质性意义。。在求知的路上,学会放慢脚步,细细品味每一本书的精华,让阅读成为一种享受,一种真正的成长。
贪多嚼不烂,唯有用心咀嚼,方能品出书中真味,收获满满的知识与智慧。接下来我得调整下策略,应该复读下之前读过的书,让知识点链接且加固,让知识真正意义属于我。切记猪八戒吃人参果,吃了没吃出啥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