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说‖少年与高考1955
1,
灶堂的火光映着少年的脸。
少年一边念念有词,一边给全家准备着早饭。
烧开一大锅水,下一暖水瓶盖米,再烧开后用力搅动,让每粒米都完全的膨胀,再加进去些土豆碎,让稀粥变稠,这一切已经了熟于少年的心中。
背完昨天的功课,一家人的早饭也准备好了。少年匆匆舀上一碗粥,也顾不得烫口,两下三口就喝完。
里屋传来父亲咳嗽声,年轻妻子哄孩子声,年幼女儿的起床声,和母亲小脚踮着走路的声音。
少年在门前的水缸里拘一把水,夏日里放一夜的井水也没有多么凉爽,他洗洗脸,在窗口的破镜子上照了照,似乎衣口有一点饭渣。整理干净后,少年照旧背上布书包出门了。
今天不必上学的。
今天是高考放榜的日子,少年要如以往的每天一样去学校。
2,
路上碰见同桌李成华,他招呼少年:去看榜呀?
少年答是,微微皱了眉。他不算喜欢这个同桌,总是耷拉着一双草鞋,衣服的破洞也不见补丁,做事也邋里邋遢的,作业从没整洁过,据说他妈在解放前吃了军阀的枪子,自此就没人管了。
下过夜雨的路还算好走,从西关路过,看着原来自己家的房子住进了不认识的很多户人家,他们陆续的起来张罗着一天的生活。
少年记起父亲说的,好好读书,考了功名,当了大官,就能要回咱家的房子了,咳咳。
他记得,那时候他还是三少爷,而现在,连最小的妹妹都被许到乡下一户人家,只因着妹夫家许诺给他们家每月送两斗粮食,都是些没去过壳的稻谷,已经是难得,再加上些其他也够养活一家老小五口人。他家没人会种地这类活计,可是现在也不敢随便做买卖,只好硬支撑着。
全家都指着少年的学业,他是知道的。
3,
学校不大,是老旧的私塾改的。
全木制的二层小楼,围拢起来,成了个四合院。正门对着的是老师们办公的地方,东西两边是八间教室,楼上是高中楼下是初中,平日总是吵吵闹闹的充满了学生味。
今天只有老师办公室是开着的,高考的放榜就贴在里面。
照例,少年进去给校长鞠躬。
校长是少年的语文老师,一脸惋惜的说:没考中文呀!
少年答是,家里想让学科学类,学成后更有用,呵呵呵。
少年不知道如何再答,只好讪笑。
校长点点头,兰州大学化学系,去看看吧!
少年很平静的去看了榜。
理所当然的,少年想。
4,
少年回到家中,平静的公布了高考结果。
父母亲自然是很开心,因为早有人来通知过:家里有大学生的每户可以补贴20斤口粮。
年轻的妻子抱着不满2岁的女儿,说不上是欢喜还是忧愁,只有女儿的咿咿呀呀声。
少年进自己屋里,收拾好书本和笔记,打算交给低两级的师弟梁再恩。两人约定好的,梁帮他每天挑水,装满水缸,在少年高中的最后一学期。
5,
少年带着收好的布包去找梁再恩。
路上碰见在外溜达的李成华,两人便一起走着。
李成华羡慕少年,说这下是金榜题名了。
少年不接茬,反问他有什么打算。
李成华诉说着自己的打算,要去城东的大食堂去学徒,至少能吃饱饭。
到了梁再恩家,梁父把二人迎进去,拍拍少年的肩膀说状元郎来了。
少年笑笑,梁再恩就从他家那二层的木楼梯上弓着腰下来了。
梁不是本地的姓氏,据说梁家是几十年前逃难来的。梁再恩个子很高,头发微棕卷曲,深目高鼻,传说他有二毛子血统,谁知道呢?他祖辈能活下来恐怕就是万幸了吧!
梁再恩接过少年的书包,非常珍重,他刚上高中,这书和笔记对他应该很有帮助吧。
6,
三人一起上到梁家的阁楼里,席地坐着聊天。
梁母在厨房忙碌张罗。
三个少年在一起讨论日后的打算,在1955年的夏天午后。
谁也不会想到,13年后梁再恩会被李成华带的xxx逼死,而少年却因着李成华免于一死。
命运的画卷以不为人知的方式从1955年的高考延展开来。。。
3-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