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阅读的第一本书
新年就需要有一个新计划,这样才不至于觉得自己在荒废,间接证明自己是上进的,如果一切都没有变化,没有一点点计划或者想要改变的想法,那就会被周围人所鄙夷,包括你自己。我也一样,我给自己也制定了一篮子的计划,有生活方面的,也有事业上的,面面俱到,每一个计划的制定都好像可以看到最终的结果,很美好,也很期待,期待它们被实现,期待它们给我的人生增加色彩,我也就觉得今年没有白活,是有价值的。而这其中就有一个计划:阅读24本书,分解开来就是一个月两本,量不大,但是需要一个持久的恒心,培养一个阅读习惯,不光是对内心,更是对以后的发展都会有裨益。如果你也有这样的打算,但是还未开始,可以关注我,我会定期推荐一些好的书单,让你每一次阅读都不虚此行。今天推荐的这本书是有关心理咨询方面的书,叫做《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这是我2024年阅读的第一本书,整本书只有199页,一共28万字左右,如果你每天读一点的话,差不多三四天就可以阅读完,不过这需要很大的专注力去投入其中,一旦中间出现不连续,可能故事的情节就会发生断片,想要整合在一起去理解就有点困难,建议大家在培养阅读习惯的时候,也能注意到这一点。
这本书借用动物的口吻和视角来解读一个患抑郁症的蛤蟆去需求心理咨询师治疗的过程,每一次都能带来新的体验和收获,作为读者也能从中看到自己在里面影子,就好像做心理咨询的不仅仅是主人公,还包括自己一样。故事中咨询师苍鹭站在心理咨询师的角度,一步步引导患者蛤蟆去寻找抑郁的最初的起点,挖掘最深处的情绪来源,然后引出儿童状态,揭示我们现在好多自然行为或者本能行为都来源于我们儿童时期所塑造的性格决定的,大概是在四五岁的阶段。这让我不得不想起我们常说的“六岁看老”的谚语,绝非空穴来风,这大概就是最初心理学的一处应用。
儿童状态是由我们的父母和生活环境造就的。不同的环境造就不一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同的父母态度造就孩子为人处世的方式不一样,而这一切都在我们长大后不知不觉中得到完美的体现,这样是我们为什么遇到某种情况后能立刻做出反应,因为那是我们的本能,自我保护的潜意识在决定着你的行为。比如你看见地上有一个瓶子,你会选择捡起来还是踢上一脚,除此之外,如果你在路上走着,看见地上有一块钱,你会选择无视还是捡起来,如果捡起来,你是左顾右盼地捡,还是直接捡,还是假装去系鞋带去捡等等,这一系列行为都是来源于我们儿童时期所接受的教育和环境影响,只是我们不自知罢了。在这里并不是要讨论儿童状态的不好,而是说儿童状态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很强大,稍加不至于可能就会陷入其中。
其实构成我们完整人格的有三部分,上面谈到的儿童状态是一种,另外两种分别是成人状态和父母状态。父母状态也是影响我们对人处事的关键因素。作为从小在父母的保护教育下成长的我们,不光是学会了如何适应和讨好父母,还学会了模仿他们去和其他人沟通,这种沟通往往带有一定的不平等性,就好像父母对于我们,可以打骂,也可以温柔体贴关爱,可以挑剔过错,也可以鼓励支持,关键在于你的父母是如何在你小时候呈现的状态,你会有模有样地去学习和模仿,尤其是在你没有学会独立自主去应对外面的世界和人时,他们的经验可能都是奏效的,而你别无选择,只能靠着这种自证预言的模式去对待生活和工作里的社交关系,比如对待你的下属,你总会不经意间发现他的问题,并在大众场合点评它,既能显示你的权威,又能让对方认识到他的错误及不足;又或者说在面对网络上不好的事件时,你会不会像键盘侠一样去评论是非,觉得对错很明显,从来不关注具体的过程或者前因后果,故事中的幸运儿总是被作为攻击的对象,或者受害者成为攻击的对象,或者是视频中所展示的表面弱者,你或许不会打字留言评论,但是你会对着你的朋友们说明你的态度和看法,而这也算是你身处父母状态的一种表现,一种挑剔、评论、有制高点的状态。
最后有关的是成人状态。不得不提到书中另一个概念——人生坐标。人生坐标分为四个象限,分别是:(我好,你也好)、(我好,你不好)、(我不好,你好)、(我不好,你也不好)。每一种状态都代表着你的一种心境,或者说你所处的一种模式,其中(我不好,你好)是一种受虐型的人格,也是产生抑郁症的一个主要表现,认为自己哪里都不好,不管是对人还是对事,都是不遂人意,认为别人都是对的,所造成的结果都是自己的原因,而这类人往往是在儿童时期被父母埋下的种子,得不到鼓励和支持,受到经常的指责和挑剔、打骂,拿自己与别人对比。还有一种状态就是(我好,你也好),这是最优的人生坐标形态,不过这并非是一种静态的点,而是一种动态的过程。你觉得自己是好的,也相信别人是好的,需要靠行为和态度来持续地对自己和别人展现出来。比如你觉得我们的世界是好的还是坏的,你认为路上的行人是好人多还是坏人多,你认为你的邻居是一个热心肠的人吗?你认为你的团队成员能够按照你的要求完成任务吗?这需要很大的勇气和胆量。而这对应的也正是我们所讲的最后一种状态——成人状态。这种状态是一种独立的、成长的,而我们有所进步和改变也多源于此处。比如我们常说的离开舒适圈,或者打破认知壁垒等等,他们都在做一件事,挑战你的儿童状态和父母状态,达到一种新的状态或者选择。别人骂你一句,你的本能是你也骂它一句,如果你能在回应他之前思考一下,他为什么会骂你,让那种愤怒减缓爆发的时间,可能你就会发现新的看法,会变得理智,而不是冲动。高情商的人,往往能够控制冲动,也懂得延迟满足,从而避免轻率的决定和不妥的行为。
说了那么多,其实想要表达的一个观点就是:我们的行为习惯并非完全是由我们自己主导的,也并不是没有根源可溯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是可以重塑,或者说是可以蜕变的,其中关键在于你是否认识到你的状态定位,多深耕成人状态,少动用儿童心理的状态来处理社会关系,这样可能更有助于你成长和进步。
以上就是我对这本书的一丝丝感悟和心得体会,如果有喜欢或者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读起来,享受行为背后被剖析的感觉,摆脱抑郁或消极,重新拥抱今天接下来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