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做一个有境界的教师
23.做一个有境界的教师
《教师的五重境界》是万玮老师的第六本著作了,对其人其书钦佩不已。其人,年轻有为,如今已是上海平和双语学校的校长;其书,本本畅销,广受一线教育工作者的追捧。看来,真是应了那句“英雄莫问出处,富贵当思原由”啊,他的成功来自于他的奋斗与坚持,更来自于他的思想追求,在他内心中,一定在提醒自己,要做一个有境界的教师。
做一个有境界的教师很难,但是像万玮老师将境界划分为五重的就更难了。这五重境界分别是教知识、教方法、教状态、教人生、教自己,五个层次逐级而上,却又互为整体,既是其多年来教育思想的积累,又是其明心悟道的过程,全书高扬着作者对教育的理性追求,也浸染着浓郁的教育艺术情调,正如作者所说:《班主任兵法》把术做到了一定的高度,我现在的角色不同了,因此更关注教育之‘道’。
第一重境界——教知识,作者主要探讨了什么样的教育是有益的,对教育中的虚假、重复、价值单一的现象提出了批评,指出应大力提倡阅读和体育,合唱与远足。他指出:
“好的教育就应当是这样的,对人的影响积极而深远。”反思身边的教育,我们让孩子停留在书本僵化的知识里,却无意剥夺了孩子们发现世界、探索世界的热情,知识原本来源于生活,却为何又被阻断在了生活之外?
第二重境界——教方法,作者主要结合自身的做法谈了做班主任的方法、教数学的方法以及家长与子女沟通的方法。这部分内容对于一线教师很实用,很有现场感。我们可以了解到作者的预演、积累、沟通、寻求最佳路径、因势利导等方法,尤其是其教学生写数学日记的方法值得效仿,从中我们能够看到作者的勤奋与智慧。爱因斯坦说过:“方法比知识重要”,面对知识爆炸的时代,只顾教学生知识而不重视总结教法和学法的教师是没有前途的。
第三重境界——教状态。作者主要关注了学生的状态、教师的状态、家长的状态,并提出德育是平的理念,其实如果只是关注知识与方法,而不关注状态,那就缺乏了人本意识,把人当成了机器,就偏离了教育的真谛,因为不管是知识还是方法都需要依赖状态这个前提。状态既可以是生理的,又可以是心理的,更可以是生存的。这一层次的教师绝不只是关注学生的现在,而是关注到学生的未来,并给予学生长久而坚定的期许,希望他们做永葆青春的勇士;教师更加专注,能够很好地进行时间管理,在他们内心深处把不想当“赶尸人”作为自己的内驱力;教师会跳出狭隘的思维,以尊重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家长。
第四重境界——教人生。这一层次的教师学会了从人生这个层面来看待问题,来看待学生。作者以一个个小小的案例,让我们明白了人生需要有理性、理念与理想、让我们明白了弃与取的关系、让我们知道了体验的力量,作者还富有创造性地提出了教育工作者的“三三法则”,并探讨了惩罚和早恋对于学生人生的意义。我想,他意在提醒我们做教育不要本末倒置,甚至舍本逐末,忽视对学生人生的关注就一定会陷入短视与功利。
第五重境界——教自己。作者在自序中写道:“有时候,我不禁问自己,我有什么资格去教学生做人?与其教学生,还不如教自己。”“教师这个职业不是教,而是学,教师首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达到这一阶段的教师已经洞明自身的浅薄,不再以师者自居,而学会了破茧悟道、虚怀若谷、涵养格局。
做一个有境界的教师是许多教师的梦想,但是我们往往只停留在了前几个层次,却很少有人能有新的提升,作者认为原因在此:“有些人一辈子都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有些人即便合格了,也只是一个匠人而已。匠人总是不断重复自己,终究是要产生倦怠感的。”我想这就是境界高低的关键所在吧!万玮老师让我们看到了他做事的洞明、专注、坚持,更让我们看到了他做人的视野、格局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