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夜杂说》

论小说的冷清与杂文的繁华

2017-10-11  本文已影响15人  弟哥

我是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我最喜欢去的地方是书店,因为我喜欢看小说。

我没有机会去大学读书。

80年代,我参加广东省自学考试,选的是中山大学的汉语言文学,简称中文。

自学考试这种考试形式,严格地说,比正规大学还难毕业。

由于学的是中文,所以必须阅大量的文学作品,否则,无法考试。

我现在以80年代为界,分别说一说小说和杂文的兴衰。

80年代之前,小说兴盛,杂文未起。

80年代之后,小说衰落,杂文繁华。

原因,时代造就文化。

80年代之前的文革时期,作家是带有创作任务的,是必须写小说,国家包出版。如:《艳阳天》、《红石口》、《红岩》……

但作家不能乱说话,邓拓因出一本《燕山夜话》被逼自杀。我第一次看过的散文是《杨朔散文选》。杨朔也在文革中被整自杀。试问:谁敢写杂文?

打倒“四人帮”后,文革结束,出现一股文学潮流,叫“伤痕文学”,是专门控诉文革的,代表作是短篇小说《为什么?》。几年后,“伤痕文学”沉静。

80年代,改革开放,言论相对自由。这时,杂文兴起,小说衰落。象余秋雨这些散文作家,一下子就出来了。而写小说的大作们,失业,或转行写杂文。

要知道,写小说,是一件“艰难的冒险”,即,创作是非常辛苦的劳动,最惨的是:小说出版了没人看。

写杂文不同,天马行空,只要你能写出别人意想不到的文字,就有人看,甚至几天可以写一本书。但绝对不能写反对什么什么的文字。

现在是出版自由,自己掏钱出书。因而造成谁都可以写书的局面,很多的所谓传记、随笔,狗屁不通,你会一边看一边骂娘,真想放一把火把书店烧了。

书是多了,但良莠不齐。

真正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文学作品,已经鲜有了。

这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文化市场现状。

所以,文化是时代的产物。

分析文化市场,能把握住时代的脉搏。

说一句话作结束语: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如何甄别真伪文学,确定具有引领性的文学作品,是我们整个社会的知识分子的共同责任。

(写于2017年7月16日上午8时)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