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读《济南的冬天》,你就不能光读“济南的冬天”
最近,刚刚执教了《济南的冬天》一课,引领学生学习之后,自己又进行了梳理和反思。感觉《济南的冬天》一文简洁流畅却又生动感人,值得我们反复品味,不觉地要再作一番总结。经典文章,一定要引导学生读深品透。与学生交流时,我对他们说:”要读《济南的冬天》,你就不能光读‘济南的冬天’”,还要透过文字读出思维,透过描写读出情感,透过手法读出思想。” 全文围绕济南冬天温情的总体特点,展开对济南冬天的山水的描写,将一方山水描写得细腻传神,给人留下的印象十分深刻。我觉得,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一、对比突出,“三无”烘托特征。首段起笔,主要是点明“济南的冬天”总体特征,作者通过三个对比来烘托并凝炼“温情”的特点。和北平比,无大风;和伦敦比,无大雾;和热带地方比,无毒日。有对比,才会有强化,自然得出“温情”的结论,称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二、细节强化,“多点”绽放美好。全文细节很多,尤其是体现在第2段到第6段具体描写济南的山美、水清内容中。 写山,突出山的姿态之美。作者抓住了“阳光朗照下的小山”慈善如老人;“雪后小山”娇羞可爱如少女;“城外远山”的浑然天成像唐代名手画的小水墨画。写水,突出水的质地之清。展现水的细节,首先是突出“水的暖”。在作者笔下,“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藻上冒着点儿热气。”其次是突出“水的绿”。作者由衷感叹“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终年”一词,一下子就拉开了“绿”的长度,从而加强了赞的程度。写“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再次是突出“水的俏”,这种俏皮和俏美主要是借助于垂柳来表现的,“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这样的语气是特别俏皮的,这样的表现是尤其深入的。最后是突出水的“清”。称它“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并且,里面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一一点数,娓娓道来,美不胜收。这些细节不单很好地突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天气特点,而且将这种“温情”表现得特别细腻传神。
三、正侧相映,“四动”流露惬意。这一点,主要是体现在文章的第三自然段。文章在第二自然段点明,“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呈现了济南小山一“睡”一“醒”两种姿态。第二段,写阳光朗照下的小山,主要表现济南小山的睡态;第三段,则表现在济南小山的醒态。在“醒”态中,作者巧妙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化静为动,让山的静态与人的动态相生相映、相辅相成,自然流露出对济南的小山的喜爱。
那么,阳光朗照,小山美好,作者是怎么突出的呢?我认为,作者主要是巧妙展现了四种“行动”,让小山的美“动”了起来,令其更有灵气。一说。山是不会说话的,作者就把山拟作人来表现。这一圈儿小山说了什么呢?“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二看。表现是济南的人们去看。“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看的感觉特别坦然、怡人,与山的说辞互映相生。三想。他们看过之后就会产生联想,想到“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联想,独到地突出了济南冬天有如春天一样“温晴”无限。四悟。人们通过联想感悟到济南的冬天是慈善的,“干啥还希望别的呢?”作者通过一说二看三想四悟。将静态的山景描写化为动态的感情抒发。对山作了拟人化处理,和人就有了灵魂深处的一种沟通与互动。
四、联想丰富,“四化”凸显神韵。第四段“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 ,对“妙”的突出,主要体现四种变通手法上。一是化物为人。第二句话,描写“山上矮松越发的青黑,好像日本看护妇”。作者把“白雪落在青黑的矮松上”的形态比作“日本看护妇”,特别新奇,让雪后的小山给人一种新奇形象感。二是化景为画。“山尖儿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一句,让“蓝天”与“银边”相映成趣。与前面的矮松“青黑”和顶着一团“白雪”互相衬托,也与后面的“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的多彩花衣相生相映,更与夕阳“微黄”和山雪“粉色”的羞态相互弥补、上下勾连,共同构成色彩斑斓、流光溢彩、动感十足的画面,平添无限趣味。三是化静为动。主要体现在“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是写实;而“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这是联想,由实入虚,以虚丰实;最后化静为动,“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写出了雪后小山无比空灵、无比美妙的姿态。四是化物出神。展现雪后小山的神韵——“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在这里,作者把傍晚的微黄阳光照射在雪山上,折射出粉色的景象,幻化成一位少女的娇颜羞态,使景物描写传达出了人物的神韵,增添了小山的美好感觉。
当然,作为堪称经典的散文名篇,《济南的冬天》值得我们细心品味和深入学习的地方,远不止这些,其在阅读赏析与写作借鉴等方面,都值得需要我们去反复揣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