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天工妙手 一颗巧思匠心——记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赏石技艺传承人

2019-08-08  本文已影响0人  彦稼

文:明纳  图:李晓夏

此文已发表

一双天工妙手 一颗巧思匠心——记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赏石技艺传承人李金生

李金生打造的创意树根桩

        人类自诞生起就与石结下了不解之缘。《淮南子·览冥训》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下兼覆,地不周载,……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灵石可补苍天,这是人类对自然本质力量的一种原始认同。生产力的发展,士大夫文人开始以一种纯粹的审美眼光进行审视,赏石成为文人所好。先秦时期就有记载,隋唐时代,是赏石文化最为繁荣的发展时期,经宋、元、明、清各代,赏石文化屡兴不衰,绵延至今。文人不能终日徜徉于山水之间,便“藏山于身,读山于神。”从古至今,对于林泉的向往,一直萦绕在读书人心底,挥之不去。南宋文人杜绾编纂《云林石谱》是中国古代最早、最有系统的一部石谱。 明代江浙地区商品经济繁荣, 江南地区的文人艺术重现生机, 王阳明又创立了心学, 提出了“知行合一”“直指人心”等理论, 这些将明代的文人们的目光集中在生活情趣与生命认知之上。明朝文震亨在《长物志》中,将奇石列入49项精致的文房用具之一,不可或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劝人赏石。文人墨客爱之求之,形体较大而奇特者用于造园点缀,“小而奇巧者”作为案头清供。文章若为案头之山水,山水则为地上之文章。山石所象征的高远、沉稳、坚贞、孤介、恒久正是文人向往、追求的至高品格。在中国苏州,有这样一位赏石技艺传承人,以精湛的技艺,在业界享有盛名,他就是江苏省高级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收藏家协会赏石收藏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观赏石协会理事,赏石技艺非遗传承人李金生。

李金生工作照

两只中华牌铅笔

      李金生生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从小学习成绩很好,尤其善绘画。他念念不忘,初中一年级的时候,他参加一次美术比赛,拿了全校第一名。他永远不会忘记奖励到的两只中华牌2B铅笔。后来,十年浩劫,李金生开始早早学手艺,艺术的梦想,渐渐模糊。为了生计,他不得不学建筑,但只要一有空闲,就去找老师傅教他做木工,苏作红木家具享有盛名,二十岁不到,李金生已经掌握了手作家具的本领,甚至连自己结婚居住的丁香巷的小楼也是夫妻二人亲手设计,动手翻造的,甚至一屋子的家具也是他亲手打造。为了养活家人,放弃书画梦,开始学匠人的技艺,但梦想从来没有磨灭过。他的手特别的巧,什么东西他只要看一眼,马上就可以做出来。后来,他开始接触根雕,发起成立了苏州根雕协会,后来,他钻研赏石底座加工,从此发现了毕生的挚爱,开始了赏石技艺的传承。

一双天工妙手 一颗巧思匠心——记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赏石技艺传承人李金生

听,石头的声音

大石金生艺术馆

石头有两次生命:一次是物质生命,万年沉积诞生于地球之表,苍古而悠久;一次是艺术生命,被人拾取欣赏于心神之间,清奇而当下。前者属自然之功,后者乃文人之趣,需要像李金生这样的传承人加工设置。经他配置的石头底座,达到了情境交融,物我两忘的境界。正如文人画追求意境一样,文人赏石追求的也是清淡、幽寂、含蓄、浑厚的意境美。要达到意境美,需要底座的衬托。李老师说要做好底座必须先学会赏石,石头也分几个境界,色境、肉境、象境、画境、诗境、禅境、灵境、哲境。从外表到内里,从皮相到意境。古人早有云:山无石不奇,水无石不清,园无石不秀,室无石不雅。走近李金生赏石馆,你仿佛步入了一个奇妙的石头博物馆,铺面而来,一抬头,一驻足,步步都是精品。 从17岁就尝试着完成第一个底座,到如今,已经近半个世纪。除了必须的亲友应酬,给石头配底座就是他最大的娱乐,几乎就是生活的全部,在他的眼里,石头都有了生命。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在李金生眼里,世间的青山灼灼,星光杳杳,秋雨淅淅,晚风慢慢,都不及这方寸之间的曼妙世界。

北京淘来的泥石李金生做了个楠木房子

人的一生应该有个梦,先有痴,才有成功

走进李金生的大石金生艺术馆,你就走入了一个石头的世界。屏息凝视,你仿佛可以看到古代的高人,自然的瑰宝,武侠传奇,神话传说,各种动物……我总觉得,他像是一个博物馆的守门人,这些石头,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会复活过来。一枚枚灵秀神奇的观赏石,无不是大自然的神来之笔,固然珍贵,但真正能够诠释和完善它气韵的却是底座。对于中国古代赏石的审美,中国文人石收藏家美国雕塑家罗森布鲁姆(RobertD.Mowry)认为,底座是一个戏剧化的重要装置,是文化与自然的巧妙结合,也是奇石有别于其他艺术品形式的最大特点,“拿走底座,奇石还原为自然物体。加上底座才是艺术品。”早在宋代,奇石作为宋代书斋中摆件装饰,也作为花架使用,这些奇石具有道法自然、浑然天成的尚意品格。考古发现以及相关文献记载,宋代奇石摆件经过了二次加工,把玩的同时,赋予奇石艺术文化意蕴,一块石头,有了合适的底座,顿时焕发生命之美。人靠衣裳马靠鞍,这衣衫就是石头的底座。对石头第二形体的鉴定,需要有丰富的阅历与较高的艺术修养,要承托出石头的神韵,必须读懂解石头无声的语言。为做好底座,李金生遍访名师,书法家,画家,阅读各类书籍,博采众长,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吸收红木小件雕刻的营养,刻苦学习,不断参悟,他制作的底座,成为了一件件艺术品,哪怕再小也是榫卯结构,与奇石融为一体。参照传统家具的结构,石头有皴裂纹,底座也有,达到与底座相融的美感。创作中,融入美学理念。人物底座,立七,蹲五,坐三。做到前实后虚。融入中国画的意境,左右对称,疏可走马,密不透风。这些在石配座中,是创新。底座上的每一根线条都是为了呼应、改善石体的机理与气脉,增一分则嫌多,减一分则不够,线构成了面,面又构成了一个整体。他刀下每一根线都经得起推敲,将构思完美呈现,眼力、手力和想象力相互支撑,整个底座浑然天成。这绝不是普通工匠可以胜任的,这是李金生与石头对话,倾听自然的回响,创作时,他手中的刀仿佛画家手中的笔,一笔一划,或皴擦,或细描,或勾勒,或描摹。他早已不是一个工匠,他仿佛重新找到了最初的梦想,他分明是石头的朋友,是一名丹青妙手啊。从相石、品石到读石甚至救石,需要经年累月的积淀和思考,凝结了李金生近半个世纪的痴迷和坚守。

一双天工妙手 一颗巧思匠心——记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赏石技艺传承人李金生 全部榫卯结构

以石为生

      “花如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观赏石也称奇石、雅石,大致可分七类:造型石、纹理石、矿物晶体石、生物化石、事件石、纪念石、文房石。一块佳石, 具有形态美、色彩美、神韵美。是无言的诗、不朽的画,是无声的歌。李金生加工石头底座,自然是需要出售的,也有人直接从艺术馆买石。90年代的时候,有个老婆婆来艺术馆看中了一块广西从化石。那块石头非常的水润,老婆婆爱不释手。当他得知老婆婆家境普通,李金生亏本转让了这块奇石,要知道,之前有人出4倍的价格他也不卖。后来得知老婆婆儿子手术缺钱,李金生还去捐了款。老婆婆把石头抱回,晚上甚至抱着石头睡觉。有一次,李金生的艺术馆需要搬家了,缺钱,无奈只能将珍藏多年的一块石头转让,但是他坚持不卖给石贩子,而是转给真正的爱石人,不曾想,辗转还是流到了贩子手里,李金生知道了,默默流泪,难受了好几天,在他眼里,这些宝贝石头都是他的孩子,转让石头就像是给自己的女儿寻婆家,一定要找一个真正珍惜爱石的人收藏。

因其宁静 所以清心

        米芾拜石,渊明题石,金生置石。陆游说“自诩山翁嬾是真,纷纷外物岂关身。花如解笑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文人雅石注重内在美,讲求主观感受,而李金生擅长挖掘奇石的文化价值,引导欣赏者进入艺术境界产生美的力量。李金生收藏的石头,仿佛把大自然搬回了家,你细细品味,慢慢端详,犹如身临仙境,尤其是石友间,一杯清茶,一只香,观赏把玩石头,养了性,参了禅,悟了道。市声喧嚣,人心浮躁的今天,到了大师金生艺术馆,在石头的陪伴下,你会静下来,石头已经不是石头,他成了你的朋友。《云林石谱》的记述可以知道,在赏石文化高度发达的宋代,士人赏石有一种欣赏那种上有奇峰耸秀,下有孔洞相通的山形石“出香”的行为艺术。这在《云林石谱》关于林虑石、常山石和镇江石的记述中都有提及,而具体作法则在《素园石谱》记述苏东坡的小有洞天石时说得最为明白:“东坡小有洞天石,石下作一座子,座中藏香炉,引数窍正对岩岫间,每焚香则云烟满岫。”此时傍石静观,正是对出香所表达的云动山静审美过程的体验。李金生和友人经常会这样赏石,焚一只香,对着赏石,香云从石中透出,那是何等美的享受。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方寸之间,掌中山河,文心诗意,气象万千。石的自然、朴拙、高洁、沉稳,与李金生老师何其相似。他的艺术馆墙壁挂满了文人字画,著名书法家费新我、画家沈民义、陈如冬、黄钟……其中许多著名的文人画家与李老师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彼此是无话不谈的挚友。

参加国家大剧院的赏石展,作品被印为主展牌

更重要的世界

人们常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个时代,充斥在生活中的,是欲望膨胀的嚎叫,我们的脚步在不断拔起的大楼间机械和迟缓,我们实现了物质的梦想,获得了所谓的令人眩晕的精神享受,可是我们的心却如秋风中的果子,渐渐失去水分和香气。康德说,要超越对待世界的功利主义态度,从功利性的生存到诗意的栖居,这其实就是对人的精神本体的关注与启迪,赏石爱石就是一种心灵的栖居。高雅的赏石文化无疑是今天我们审视自然、审视自身的最好参照物。现代人追求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心态,李金生老师越来越忙了。美国、法国和日本的奇石爱好者们不远万里登门拜访,要他给自己的石头配座,他家的门槛都快被削平了。李金生说,每一块石头都有她最美的一面,只要找对了审美角度,就能让石头得到完美的绽放。经李金生加工底座,设计配置,观赏石便是独一无二,有无与伦比的收藏和审美价值。他最为可贵之处在于,在不断变化的细节描绘中发挥无穷无尽的创造力,底座犹如“天之所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浸透了每一件作品。可以说,李金生手中,绝无两件绝对相同的底座。李金生,这个姑苏城外一石翁,将赏石技艺发挥到了极致,对石头的挚爱,将伴他一生。我突然读懂了李老师,这个宁愿与老伴挤在30平小房子里的工艺大师,这个拥有数千方奇石的大师,不舍昼夜日日钻研,这个仅仅靠着自己的一双手,支撑收藏,坚持儿时的梦想,充满悲悯之心的工艺大师。著名作家沃尔夫说,“艺术家的生活在整个历史过程中,从来就不是轻松的。”是的,大石金生展馆又要搬家了,但李金生初心不改,痴迷一生,他找到了在物质之外,脱离世俗的一种境界,原来在利益之外,还有一个更美、更重要的世界。

李金生自制的工具 一双天工妙手 一颗巧思匠心——记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赏石技艺传承人李金生 一双天工妙手 一颗巧思匠心——记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赏石技艺传承人李金生 一双天工妙手 一颗巧思匠心——记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赏石技艺传承人李金生 一双天工妙手 一颗巧思匠心——记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赏石技艺传承人李金生 一双天工妙手 一颗巧思匠心——记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赏石技艺传承人李金生 一双天工妙手 一颗巧思匠心——记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赏石技艺传承人李金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