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活着,受教育,只是为了不被“同化”!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生理上的需求定位为最基本的需求,其次是安全的需要,情感和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生存是这个社会的基础法则,从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的基本配置到档次的提升,都是生存内容中的实现。而实现这一基本需求的根本方法无非是在社会中寻找适当的职位来满足自我。你可以从事经融,也可以跪地行乞,每一种生存方式都是对这个社会生存规则的一种表现。
职业是不分尊卑贵贱的,即便月薪两千也与年薪百万的职业并无本质上的差别。所有的职业无非是在满足于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无非是在利用自身的优势来满足于自我的追求和价值。而真正的差距在于职业的一种范围变化,职业的一种规则定律。
工程师需要融合经济,自媒体也需要利用网络通讯,每一种行业的互通性都是在结合整个社会,沟通整个世界。
所以,一切的职业,都具有联系性,只是松弛度不同。
2
职业最根本的源头在于教育。
受教育的人群在整个社会所占的比例更大,而真正能够吸收教育的核心并非所有的人。教育的意义并不在于社会的同化,不在于把所有的人都教成一个模样。真正的教育,是塑造人的独立性,塑造人的个性化。、
每一个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十二年的寒窗苦读,而在读书的年代,没有人会去思考读书的实际意义,我们都想拿一百分,都在朝着这个目标努力,都想成为拿最高分的人。但是,读书,真正就是为了每次考试拿到全是勾的试卷?读书的价值真的是让每一个人都成为第一名吗?
不,这也是不可能的。第一名永远只有一个,而读书的意义也并非在每一个年级都成为佼佼者,都获得最佳的头衔。思想的固化往往在读书的年龄层就生根,到了工作阶段发芽,至于,二三十岁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为了维持这个社会的发展规律,买房买车,生孩子,养孩子,无限制重复这些事,最后,进坟墓。
有的人活了百来岁,其实,二三十岁就已经死了。我也不确定自己是不是这些人中的一个,只是尽力在脱离这些人群。二三十岁,重复的工作,无休止,不停歇。挣足了钱,该找个媳妇了,该生孩子了,这些老一辈传输的道德观念,老一辈所谓的“孝顺”往往灌输在无休止的下一代中。
有人不这么活着吗?
当然。
3
现在网络中有很多人,看到人买了苹果手机,就会批判这位人士不爱国。有人去了日本旅游,就会辱骂其为叛国贼。是不是没有人敢用苹果手机呢?是不是日本的旅游业就此垮了?
非也。果粉是最忠诚的一代,旅游爱好者并不在乎我所经过的地方曾经出现过什么样的人物。其实,真正的爱国并不是非国产手机不可,真正的爱国也并不是不准踏入日本境地一步。
盲目的跟风者是这个网络时代最可怕的人。鲁迅曾在他的文章中提到过很多的“看客”,其实,很多“看客”本来是看热闹的,但是看多了就成了“follower”,说着和其他人一样的话,骂着和其他人类似的人,都是因为“爱国”。
所受过教育的人,也有无数的“follower”,这也是我想说的“同化”。
4
为什么美国的教育会成为世界上受赞的教育,希望一些“follower”不要骂我是美国走狗。从整个国家的经济来看,我国的经济确实是在不断的发展,也有很大的进步。但是,从教育的实质来看,美国的教育和我国教育的差别从幼儿园就有了差距。
美国的教育更多的在于保持孩子天生所具备的创新能力,天生所培养的动手能力。而中国的教育从孩子幼时就已经成为解题的工具。从1+1=2学起,没有人会去探索,为什么1+1=2,孩子就算提出了这个问题,家长和老师也无从解答。
国外的教育先进往往在于学习的过程中能够释放孩子的天性,而中国的教育从摇篮里就扼杀了孩子的天性。或许有人会说,我家孩子从小就会弹琴画画,这也叫扼杀天性吗?说到这里,不得不感叹很多家长,拼命努力挣钱,为了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辅导班,最后,孩子什么都会,也什么都不会。
其实,兴趣是孩子一生的关键,但是不是家长所选择的“兴趣”,而是孩子真正的“兴趣”。
我们活着,已经被这个社会同化过,为什么还要让我们的孩子背负这个“同化”的责任呢?
Paste_Ima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