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杂谈上班这点事儿程序员

"鸡肋"的站会

2017-09-11  本文已影响1173人  ThoughtWorks

说到站会,你一定会想到经典的三个问题:

你是否觉得这种形式太过死板?当团队养成了随时沟通的习惯后,站会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

你是否发现站会老有人迟到,有人在吃早餐,有人在玩手机?

网上有不少文章探讨站会的目的、形式和技巧。然而,读了那么多文章,依然开不好站会......

今天,我尝试从团队的角度来分析站会在不同阶段的价值,以及为了获得这种价值我们要如何做。

既然站会是一个团队实践,在研究站会的形式和技巧之前,我们是不是应该先研究一下团队呢?

根据Bruce Tuckman的团队发展阶段(Stages of Team Development)模型,团队发展一般要依次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团队在不同的阶段,面对的问题不一样,站会作为一个团队实践,它提供的价值应该也会不一样。

组建期,激荡期 - 建立信任

团队初建,成员互相之间不够熟悉,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快速建立信任。什么样的团队成员能得到其他人的信任呢?

经典的三个问题恰好可以让我们了解团队成员是否具备以上三点:

规范期,执行期 - 关注价值流动

在「规范期」和「执行期」,团队成员对彼此的专业能力和态度都有了信心,站会的关注点应该从「人」转移到「事」上,或者说关注接力棒而不是运动员。

软件开发过程中,对于一个功能特性,只有真正被用户使用才能产生价值。所以我们要尽量缩短从需求分析到开发、测试、部署的周期,而这其中一个很大的浪费就是「等待」。分析完了等待开发,开发完了等待测试,测试通过等待部署......

这时,我们可以采用看板推崇的「拉动」的方式,大家站在看板前,不再讲三个经典问题,而是以需求为中心,从看板的右边往左边,讨论每一个需求卡片的状态,以及还需要做什么才能移动到右边一列。

执行期 - 仪式感

在执行期的前半段,大家都被成就感驱动,工作充满激情。但到了后半段,业务和技术上都没有什么新的挑战,团队每天按部就班地工作,激情很容易流失,团队容易进入得过且过的状态。这时站会更多的是一个仪式,让我们作为一个团队继续战斗。产品经理要经常分享产品在市场上的反馈,比如用户的表扬信,又新增了多少用户,产品又挣了多少钱等。让大家看到工作产生的价值,持续获得成就感。

另外,站会还是工作与生活的分水岭。早上一到公司,我们脑子里还是生活的上下文:

昨晚老公鬼鬼祟祟地接了个电话,明天孩子的补习班该续费了,老爸的手机该换了,闺蜜要生二胎了送点什么呢?

借站会这个仪式,我们将看板上的工作相关的上下文加载到大脑中,以便快速进入高效工作的状态。

以上是我关于站会的思考。其实,在采用任何一个实践的时候,我们都要经常思考:

敏捷不是遵循「最佳」实践,搞清楚实践在什么环境下解决什么问题,合理地对实践进行裁剪和改进,才能保持敏捷力!

感谢你阅读此文,我想邀请你一起思考:

在你的团队中,「回顾会议」是不是一成不变的?对应团队发展的几个阶段,回顾会议能给团队提供什么价值?为了达成这种价值,回顾会议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形式?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