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先爱上他的》,重要吗?
不酷生活指向标
不酷指北第 111篇原创推送
坦白讲,宋正远不是个好人。
哪怕他已经死了,我还是要这么说。
他明知自己喜欢的是同性,却偏要去结婚。
“我想要个正常的妻子,正常的家庭。”
当他对爱人说这句话时,不仅伤害了对方。也彻头彻尾地否定了他们的爱情。
同性之爱,就不正常吗?
换句话说,大众意义上的“正常”,真的这么重要吗?
一个由来已久且有些沉重的话题。对同性恋爱的朋友来说,切身、刻骨的议题。
在一个以异性恋爱为基准的社会中,有别于大众的取向使得他们顾虑重重,大多数选择隐藏,甚至有一部分会选择欺骗异性来组建家庭 ,走向一个“正常”无爱的婚姻。
社会学数据推算,中国存在着上千万同妻。
“
同妻,男同性恋者的妻子。在男同性恋周围,有一个更加弱势隐秘的群体,就是同妻。她们生活在边缘,被流言蜚语打压,为孩子忍辱负重,不敢大声申诉,数量庞大,年龄各异。同妻不仅不能得到性生活上的满足,还要遭受冷落、漠视、家庭暴力、性病和艾滋病的威胁。
”那些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嫁给同性恋的女孩,不明白为什么丈夫对自己这么疏离,一边在内心质疑检讨自己,一边常年忍受着丈夫的冷漠。也许终生不知道实情,稀里糊涂过完一辈子;也许突然有一天被告知真相,人生断崖式的垮塌。
一切都是假的吗?
我的生活,我爱的人,我为他生养的孩子,一切的一切,都是假的吗?
谎言被拆穿的那一天,一切都随之坍塌。
当然要对造成这一切的那个人恨之入骨。
刘三莲想恨宋正远。可他已经死了。
小三还在。那个抢走自己丈夫的男人,不要脸没有道德廉耻的小三。
于是她冲到小三的家里,声嘶力竭,扑打咒骂,一丁点颜面都不顾及。
心都死了,还要什么脸。
只是带着恨意的人想给自己的愤怒找个出口,又不愿展露内心真实的难过,就找个看起来顺理成章的借口——我不过是去讨回保险金。口口声声,骗自己也骗过他人。
连她的亲生儿子都要问,“你就那么爱钱吗?”
真的是因为爱钱吗?
是不甘愿,不接受,不相信。
索性藏起爱,只展示恨。
恨意的四射让刘三莲看起来就是个神经质中年妇女。歇斯底里,面目可憎。连她的亲生儿子都为了躲她,跑过那个男小三家里去。
这个小三,看起来又冷血又无耻,像个流氓,吊儿郎当。
可我真的喜欢他。对刘三莲是同情带着共情的悲怜,对小三阿杰,则是由衷的喜欢。他比谁都有勇气,也比谁都清醒和坚定。
他痞里痞气,爱人去世也没哭过。面对上门闹事的刘三莲他也能开出三俗的玩笑。没有人知道他在坚持什么,他也从不解释,满腔深情都留在心底。是粗粝中藏着温柔的人。
这原本是一个非常沉的故事。一个男人在明知道自己是同性恋,并且已经有伴侣的情况下,为了更符合普罗大众的无谓期望,将自己束缚进一段无爱的婚姻,深深伤害着爱自己的妻子和同性伴侣,让自己的儿子出现很多认知上的困扰。
从这种故事情节来说,我讨厌《谁先爱上他的》。
但我又很高兴有导演选择这样一个题材,用大众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将原本沉重的社会性话题变成一个女人(亡者的法定伴侣)和一个男人(亡者的实际伴侣)间的戏剧冲突。
戏闹哭笑间总还是有些问题值得我们去思索和关注。
同妻的权益谁去保护?被出轨加出柜的同妻该怎么跟别人说,自己的老公因为喜欢男人才离开自己?
同性恋人去世,作为伴侣却没有法律身份,无法享受任何伴侣的权益,怎么办?
同性恋的儿女如何去认知他们的父母?
另一方面,影片本身也是成功的。叙事流畅,人物饱满,时时调动着观众的共情感。
三个主要人物——得知丈夫是同性恋的刘三莲;得知父亲是同性恋又得忍受神经质母亲,自身又尚处于价值观形成期的少年宋呈希;个性温柔坚韧,失去同性伴侣的阿杰,都在影片流畅的倒叙中一一展现出鲜明的性格。
而将这三个人凝聚在一起的原因,已经去世的宋正远,他是旁人敬仰的老师,是阿杰爱恋的对象,是曾疼爱宋呈希的父亲。影片中寥寥几笔,试图为他勾勒出一个温情的形象,却丝毫不能减弱我对他的厌恶。他跟刘三莲的婚姻实质上就是一场骗局。这虽是社会背景下的一场悲剧,但绝不是必然的选择。
只是这厌恶里也隐隐有着同情。
他要是晚生个几十年就好了。
“2019年2月21日中午12点左右,台湾“行政院”正式通过《司法院释字第 748 号解释施行法》草案,草案规定同性伴侣可以采用《民法》结婚,并拥有财产继承权、医疗权,也能有收养子女的义务,此外也必须跟《民法》规定的婚姻伴侣关系一样,遵守单一配偶的义务。
”这法案是无数人大声呐喊才争取而来。
隔岸相望,希望都能迎来更文明、更包容、更能理解和接纳多样化的一天。
逆流而上,一起寻找因不酷而酷的生活方式。
长按下图扫码关注。
p.s 本文所有图片均源自豆瓣《谁先爱上他的》剧照 & 图片开源网站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