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写作

干货|提高阅读体验的8个技巧、收索金句的网站.....

2020-11-04  本文已影响0人  哥发叔叔

成年人想多赚钱的必备技能是啥?这还真不是标题党,必备技能里一定包括写作。文字能力是当今社会人人都应该具备的一项基础能力;尤其是你如果想从事互联网工作,就一定逃不开写东西;所以我也称写作为互联网从业的原力。

什么是最好的写作状态?你根本不会关注这些文字,就那样自然地,全部沉入作者想表达的内容中去。

我们大概都曾经历过那样一个时候,对着那些伤春悲秋,华丽如一袭缎锦的文字沉醉痴迷。以为世间所有美好的内容,大概都是这个模样,抬头可以仰望四十五度的悲伤,在青春是一道明媚的忧伤的年纪。

多年之后再翻开当年的读书笔记,都会感到脸红,甚至不想承认自己曾经追捧过的文字是多么华丽却又是多么油腻。直到上了大学,开始真正接触一些作家的文字,鲁迅,余秋雨,史铁生,余华,王小波,才开始意识到原来文字可以是生活,文字的吸引力不仅仅是文字。

后来参与工作,自己独立做自媒体,对做内容又有了更深的理解,我发现每个时代的文字,都有自己的特点,你很难去评判什么是高级什么是低级,我们内容创作者该做的是,去感受这个时代阅读者的喜好,引导读者的思想。

这篇文章将从新媒体写作的底层逻辑出发,为你梳理最实用的写作技巧和训练方法。当然,一篇几千字的文章,并不能让你立刻成为十万+爆款文的创作者。所以,有兴趣持续关注我啊,给你私发干货。

我们先来定义一下什么是“阅读体验?”

根据维基百科的解释:体验是属于知觉上的行为描述,比如手指碰触到水,产生一种冰凉的感觉,你在触觉上感受了这种感觉,就是一种体验。

所以,阅读体验就是你在阅读文章时的大脑里所产生的感受,一篇阅读体验好的文章往往具有,叙述流畅、通俗易懂、记忆深刻的特点。

学术论文信息价值大不大?辞海信息量多不多?道德经是不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智慧的传承?愿意读它们的人能有多少呢?如果不是十分必要或者特别的“虔诚”,我想很难有人愿意去经常读他们。

我们反观,《明朝那些事儿》、《混子曰》、《GQ实验室》,我想在绝对意义的阅读价值上。这三位可是实在不如上面三位的,但是为啥这三位却流传甚广,打开频率甚高呢?他们的秘密就在于——阅读体验感甚好。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时代的文学特点,大师王国维先生曾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现在的我们从纸质媒体时代过渡到新媒体时代,从博客时代过渡公众号时代。也形成了自己时代的文学特点。

短:周期短,热点转瞬即逝,所以新媒体文章更加紧跟时代。比如,现在《人民日报》公众号,推送的许多文章,都是一眼就能望到头的。言简意赅,一目了然。

平:内容平实,面向更多大众,接地气的文章更受欢迎。比如,《有书》公众号的内容比较平实,所以吸引了大量的粉丝。

快:传播速度快,不用买不用送,自己推送到电脑上,手机里。比如,《三联生活周刊》以前还得去报刊亭买,现在点开手机,就能看了。

基于新媒体时代“短平快”的内容创作特点,我们在做内容编辑时也要将这些特点融入进去。所以,我们总结了7个提升用户体验的编辑技巧:

1、分段空行、提炼重点

我们发朋友圈时候,如果发文字,超过六行是要被折叠一下的。以前发短微博时候只能发140个字,发短信超过60个字就要分成2条,微信聊天时候也很少打长篇大论。

由于日积月累的行为习惯,我们现在已经不能适应太长篇幅的文字堆在一起了。反而有多段行,空行的文章,会让我们更舒服一些。我个人的建议是一段不要超过5行,这样我们的视觉体验就会提升,让人愿意阅读。

2、重点加粗

就我们读完一篇文章,往往能记住的就是加粗的地方,不加粗的地方过个半个小时就想不起来了这就是“峰终定理”在起作用。

关于峰终定理,诺贝尔奖得主,心理学家DanielKahneman,经过深入研究,发现对体验的记忆由两个因素决定:高峰(无论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时与结束时的感觉,这就是峰终定律(Peak-EndRule)。

这条定律基于潜意识总结体验的特点:对一项事物的体验之后,所能记住的就只是在峰与终时的体验,而在过程中好与不好体验的比重、好与不好体验的时间长短,对记忆差不多没有影响。

3、控制字数。

知乎大V肥肥猫曾经有一个理论:“现在我们的手机很少有超过“十分钟”的平静期(无微信,无APP通知),一旦思绪被打断,再想起有文章还没看完,就不知道猴年马月了。”所以我们的文章,最好是在2000左右,超过3000字可能就有些多了。按照大多数人的阅读速度,2000字(3-5分钟)是一个比较舒服的时长。

我们可以利用,上厕所、抽烟、拉屎这类碎片化时间一口气读完。当然,如果是比较深度有阅读价值的文章的话,也可以长一些,毕竟我也经常愿意把10分钟的课,延伸出20分钟,没办法有时候就是控制不住我自己。

如果你的文章有5000字,那倒不如吧这一篇文章拆成两部分,分为(上)(下)两篇文章,这样更加可以引起读者持续关注的兴趣。

4、图文分布

图文均匀分布更有利于读者的视觉体验。

我们举一个例子:张佳玮的文字水平不可谓不高,写的东西确实很好,可是张佳玮的文章基本做不到图文并茂,总是隔很久才有一个插图,仿佛是临时想起来硬塞进去的,透露着一股子不和谐,读起来阅读体验就不是很好。

反过来再看视觉志,如果说视觉志的小编文笔比张佳玮好,那我是不信的,但是视觉志这种一段一图的图文分布看着就让人特别舒服,阅读体验很好,很容易就能读下去,不会因为满屏幕的微软雅黑让眼睛疲倦,正是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

所以,在我们研究后发现,每1500字最少要配两张图才能起到图文分布提升阅读体验的效果。如果确实不知道加什么图的话,这里教给你三点:事例照片,根据你的文章内容搭配相应的图片,最常见的就是视觉志的配图,每段文字都会搭配一个相应的图片,如果找不到合适的配图,也可以选择用表情包代替。

名人照片,写文章引用名人名言是小学就知道的知识点,如果你的文章不知道该插什么样的图,那就把引用名言的出处照片放上吧。

金句海报,如果你的文章确实没有引用名人名言,那就把你自己文章里的金句做成海报插入吧。

5、 把复杂叙述简单化

人们更愿意听简单的事儿。

在快速阅读的时代,人们越来越喜欢读起来不需要费脑子的文章,如果你的文章逻辑上九曲十八弯,读不完完全不知道在讲什么,读完了也不一定能知道在讲什么。需要去读第二遍、第三遍,除非你的定位是侦探小说或者知识干货,否则,用户在读第一段不知所云之后就会直接返回了。

我们的文章最终的目的还是获得受众的认可,而不是达到自嗨的目的,太过复杂的文章基本不会受到用户的认可。所以,把文章变简单一点,是获得受众认可的第一步,这里教给大家三点把事说简单的方法。

文字简单:首先来说,你的文字、词语要简单,可能你的语言功底、文字天赋很高,但是你的受众不一定有那么高。把那些生僻字、不常见的成语、含义不明的词组都换成通用的、所有人都能理解的词吧。比如说我这篇文章写得很好,那就可以说“气势磅礴”,但是如果我非要说我的文章“鳌掷鲸吞”,可能你们就会觉得我是个智障。如果你的文字、词组太复杂,可能在用户眼里就是这样。

句式简单:同理,不要用太复杂的句式,倒装、使动配合一大堆莫名其妙的定语,能理解你的只有你自己。让句式结构简单起来,能主谓宾解决的就不要用其他冗长的句式,比如最简单的“我爱你”,如果你写做“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如果说我不爱你,那肯定是一个悖论,是不成立的,这就是我要对你说的话”……咱们又不是拍偶像剧,按集收费,能拖一集算一集。

段落简单:精简段落,把无用的复杂信息都删掉,只保留下该段的核心观点。让受众一眼就能看到你在讲什么,而不是听你说半天的“从前有个山”来消磨积极性。

6、 把简单的叙述精细化

上一个技巧,是如何把无用的废话精简成简单的叙述。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反而要把精简的话给加工扩充成复杂的内容,因为有些时候,读者与作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所以需要化简就繁,把创作者以为简单的内容,扩充到普通读者能够读懂的角度。

我们普通人去看学术论文,经常会看不懂,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因为写这篇学术论文的作者,他长期的去研究自己的学术领域,自然对于这方面很熟悉,这时候让他去写一个学术报告,他就会进入一个“无我状态”,觉得这个事儿不用细说。

这个名词这么写是天经地义自然而然的,多花笔墨就是在浪费篇幅。但是实际情况往往不是这样。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这些有可能是他认知整篇文章信息的前提。你不给他把基础的元素面熟清楚了,他就没有基础的认知。所以我们在编辑修改这类文章的时候就要化简就繁,把创作者以为简单的内容,扩充到普通读者能够读懂的角度。

比如说。GQ中国的主编何瑫曾经分享过一件事儿。在GQ实验室在《喊麦之王:追踪三个月,看YY快手第一红人MC天佑如何统治直播江湖》的追踪报道时。发现直播圈子有大量自己的行话、老梗。如果不加以解释的话。很多对这个圈子不了解的人就读不懂。

比如说:每周之星

如果文章中不站在用户加以解释这个名词,我们都会以为是这应该是和小明胸前的红领巾一个作用的东西,然而事实并不如此:事件的导火索是争抢“每周之星”。战胜几十万名主播登顶周星排行榜首,将成为全 YY 瞩目的焦点,人气飙升。而拥有了人气,也就将拥有金钱,利益面前,纷争不止。规则简单明了,就是一场砸钱竞赛。观众为主播送上用人民币购买的虚拟礼物,谁收到礼物多,谁就赢。

7、设计高能量金句

请记住!金句就是能令人记忆深刻的句子。

第一,人的记忆是碎片化的。

我们现在试着回忆一下,李白的作品,你只能不假思索背出的一定是他作品中的某一句诗词,而不会是全篇(静夜思不算)。王勃的滕王阁序很精彩,你最多只能默诵一段。因为记忆真的有限呀。

第二,短句容易传播。

成功学最喜欢用的名人名言,比如马云曾经说过:“你知道你为什么穷吗,那是因为你没有野心!”文艺青年最喜欢用的治愈系金句,比如“我走过许多地方的路 行过许多地方的桥 看过许多次数的云 喝过许多种类的酒 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流氓痞子最喜欢用的社会语录比如:该吃吃,该喝喝,破事儿别忘心里搁!

普通青年最爱发的朋友圈语录比如:期待的事情也许会迟来一步,但始终会来,即使不是当下。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比较短”。因为短句更容易传播。

正由于以上两点,所以一篇文章里一定要有金句,如果稿件当中没有有潜力作为金句的内容出现,那么编辑者就一定要在作品中设计高能量的金句。以下有三种设计金句的方法:

方法一:结合原文,制作高节奏感金句。结合原文我们可以在文章关键部分,设计几个节奏感强的句子。口诀如下:第一,要有节奏感。第二,要有押韵感。第三,要有提炼度。

举个例子:在十点读书《这一年,谢谢你爱我》一文中就大量使用带有高节奏感的句子。

比如说这一段:用温暖去融化你心里的冰冷;用爱去原谅你的缺点;用力去拥抱你守护你;这世界上总有人爱“不完美”的你。

还有这一段:不经思考,说了错话伤到别人;冲动鲁莽,捅了娄子给大家带来麻烦;神经大条,忽略了他人的感受。我们总是这样大大咧咧,一不小心就犯了错。

方法二:借助名人名言,做高背书金句

名人说的话自带背书,在文中引用可以提高信任感。给你一个专门搜索金句的网站:句子迷 https://www.juzimi.com/

8、书面语与口语之间的平衡

书面语,强调专业性。比如:依法治国八项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口语,强调通俗性。比如:老虎苍蝇一起打,眉毛胡子一把抓。

当我们在编辑文章的时候,应该依据本文的内容定位去考虑,书面语和口语到底哪个要用的多。如果是学术性官方性质强的,比如说“XXX推广方案”、“XXX的公函”,那必然是需要大量的使用书面语。你就要把原文章的内容严肃话转化成书面用语。

那反过来如果是,“深扒XXX”、“怎样起一个好标题”,就要口语用的多。你就要把原文章的内容通俗化,转化成口语。我们举个例子:比如说权健和丁香医生网络大火并的例子。

我们都知道,丁香医生的内容一般都是用轻松搞笑的风格,非常的口语化。比如说这一篇:憋尿损伤的是那些器官?但是,在这一篇《百亿保健帝国权健,和它阴影下的中国家庭》中论述非常的严肃,基本是以书面用语为主。

同样一个账号,为何两篇文章的语气完全不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丁香医生的编辑和作者们,在依据主题把握“书面语”与“口语”之间的转化平衡问题。在起标题的时候这个问题凸显的更加明显。

一般人在建设自己的朋友圈的时候,他们“既不想装B,也不想LowB”。所以你也要把握住“书面口语”的这一个度,也就是既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性,还比较通俗接地气。

就连人民日报也在寻求书面语与口语的平衡点如果你能掌握这个技巧,那么文章在严肃内涵和通俗易懂之间必能切换自如。

篇幅有限,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接下来,会给大家介绍四种写作素材的积累方法。欢迎大家关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