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是生命的一种状态 ——《野望》课后记
我以前在李白《望天门山》中,有过对“望”字的解读。在唐诗中,以“望”为题的诗歌有很多,《望庐山瀑布》、《望洞庭》、《春望》,还有今天学习的《野望》。
我问学生:“望”是什么意思?学生告诉我,望是看向很远的地方。听到学生的回答,我内心一阵颤抖,这是我想要的回答。
我又问,“看”和“望”有什么区别?
学生说“看”是很直接的,而且“看”只能是“看”近处,没有“望”可以望那么远。
此话不错,《野望》里的“望”,能不能换成“看”字?
学生说,当然不能呀。《野看》太不好听了,而且就感觉诗人只是在野外看花看草,完全没有“望”字的那种感觉。
我问:什么感觉。
学生说,我也回答不上来。
我给学生举例子,把古诗中含“望”字的诗题改为“看”字,李白的《看庐山瀑布》、刘禹锡的《看洞庭》、杜甫的《看岳》、《春看》……
学生听了都笑起来,老师,你别改了,还是“望”字好听。
我接过学生的话说,还记得我以前给你们讲这个“望”字吗?
学生说,“望”是空间和时间的扩大,望是一个动作,还是一个过程。
我补充道:亦是生命的一种状态。
学生点头,但好像不能够理解。
我又给学生举例子,你比如说,放学回家的时候,你站在楼道上等待你的父母来接你,这时你靠着栏杆,眼睛远看这校门口是不是出现了父母的身影,这就是望。当别的学生都被接走,而你却没有人来接,这个时候你会难过,会伤心,没有人能体会你当时的心情,那时的你,就是一个诗人,你就产生了和诗人们一样的情感,一样的失落,还有一种孤独。
我们学习《野望》的时候就是要找到这种“望”的感觉,这是一种距离感,带着一些辽阔,甚至说带着一些孤独。
回到《野望》中,诗人野望时的情景是怎样的?
学生念道:“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我问,这是这首律诗的第一联,它叫?
学生:首联。
我:又叫?
学生:破题。
薄暮时分,诗人正在东皋的野外走着,这时的他不知该去向哪,只好伫立在奋力挣扎的夕阳里,远望。
我问,诗人为什么要在这里野望,是因为他走累了吗?
学生回答,不是,是因为老师还没有给我们讲这个作者。
我笑了笑,一讲起唐朝的诗人,你们就知道李白、杜甫,感觉唐诗全都是他俩写的。其实不是的,在唐朝有许多的诗人,他们灿若繁星,给我们的留下了无数诗词。
我所要讲的王绩,他就是其中之一,而他和其他诗人不一样,他开大唐新声,举起大唐气象第一杯酒。
你们都知道我的笔名叫“顾秋水”,取自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起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初唐四杰之一,天才诗人。而王绩呢,王绩是王勃的叔公公。(此处用湘潭话念出来)
王绩一生三仕三隐,十四五岁的时候就受到隋朝权臣杨素的赏识,称他为“神仙童子”,二十多岁就出来做官。按说应该走上一条正规的光明大道,只可惜始终郁郁不得志。可能跟他的字的有关,王绩,字“无功”,这辈子可能都和功名利禄无缘了。于是,不为良相,便为名士吧。这首《野望》,便是王绩第三次归隐东皋所作。
陈民结问我,老师为什么这些诗人都想要做官啊!
我说:古代文人的理想是什么?孟子说得好,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生而为人,那些诗人并不是以做官为人生理想的,他们所学所求,不过是为了以后能够经天纬地,开万事太平之伟业,将天下万民存乎一心。古人们始终都在向往那座庙堂,为此他们皓首穷经,在通往官场的道路上,一路跌跌撞撞,成就各自不同的人生。李白想要做官,杜甫想要做官,白居易想要做官,王绩他也想做官,做官不为别的,只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又有同学问,老师,你怎么不去做官?
我说,曾经有一个做官的机会,可惜它只是个机会。而今我所做的事业,可以培养将来能够为国为民作出一番贡献的人,我觉得这样的人生,很好。
话不多说,回到“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这里有一个典故,出自曹操的《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月光明亮星光稀疏,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此刻的王绩,正如那寻枝的乌鹊,而他却徘徊着,因为他不知何处才是自己的依靠,他就像断了根的孤蓬,兀自在野外飘荡。
王绩这时心里应该是孤独的,孤独的不仅是时辰“薄暮”,还有他的暮年。回望这一路上走走停停,顺着少年漂流的痕迹,长野的天,不像从前那么暖……
学生讲,起风了。
是啊,晚来一阵风兼雨。
学生:没有下雨。
我:王绩在野外“望”到了什么?
学生: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层林尽染秋色,多美的情景。可是王绩写的秋色总让人觉得清冷,还有落晖,总让人有添衣的冲动。为什么?
学生:因为他内心有点儿悲伤,活了一辈子,还是一个糟老头子。
学生:因为“欲何依”。
接着王绩的视角,他还望到了什么?
学生:“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犊,猎人带着猎获,他们都准备回家去了。我好像闻到那些茅草房子里散发着的烟火气了,我好像看到柴门旁猎人妻子正在等待着他的身影了。而对于王绩来说,他的家只有空门。
这些人都和王绩认识吗?有没有打招呼?
学生:没有。相顾无相识。
好尴尬,见到了也不认识。贺知章也有过这样的遭遇。
学生: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为了缓解这种尴尬,王绩唱起了诗经里的《采薇》,有带了《诗经》的同学,可以拿出来翻一番,找到这首诗。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关于王绩引用《采薇》,有两个解释,一个是刚刚我们读的,另一个就是伯夷和叔齐的隐居。一般来说是指的第二个,但我想跟你们讲讲第一个的故事。因为第一个《采薇》读到最后是“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从王绩的角度来讲,他本来就已经处在隐居的状态里,这时他已垂垂老矣,得遇明主的理想或再度入世这些都已不可能了。
毕竟歌词里唱得好:“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也穿过人山人海,我曾经拥有着的一切,转眼都飘散如烟,我曾经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直到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在那个黄昏,一位老人,嵌在秋色落晖里,他的野望,是对往事的回首,也是对余生最后时光的凝眸。这种望,是他生命的一种状态。
后来,有一位山水田园派诗人,化用了王绩的“相顾无相识”,他写“相看似相识,脉脉不得语。”他是孟浩然,但这又是另一个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