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龙
阿龙很小的时候,就被卖到了韩家为仆。韩家经营着当地有名的私塾,阿龙的工作就是给求学的富家子弟做陪读。
阿龙很喜欢读书,给学生们端茶送水时,也会忙里偷闲站在学生身后偷学。一些懒惰好玩的学子就将作业交给阿龙代做,送些不要的书作为报酬。
阿龙的藏书越来越多,所做的学问也越来越好。当然,日子也以前辛苦了不少。其他的陪读下了课收拾完各自吃喝玩乐。阿龙总是趴在书楼外的地上写着几份作业。好不容易写完作业也不舍得睡觉,借着屋里的烛光靠在墙边读赚来的书籍,直到眼皮实在支撑不住了才回屋睡觉。往往这时候离鸡鸣天亮也只有几个时辰了。
这天,阿龙仍旧来到书楼下代做作业。这时正是七月下旬,天气炎热,月明星稀。夏虫躲在院子的各个角落里,有一茬没一茬懒懒地叫着。
阿龙只穿了件粗布马夹,却还是止不住的流汗。阿龙一边不停用一脚擦去脸上汗水,一边奋笔疾书。所作文章文笔流畅,观点新颖,阿龙不禁心里得意。
这时,有一个身着白色轻纱老者从院外飘然而入,绕着阿龙醉步绕圈,嘴里高声吟唱着狂放不羁的诗歌。
阿龙从来没有见过这位老者,也没有听过他吟唱的诗歌。这些诗歌有的大气滂沱,有的潇洒烂漫。“怕是诗仙李太白才能做出这样的诗“,阿龙听得如痴如醉,心里不禁感叹。
“先生所吟何诗?可是前朝诗仙李太白所做?”
老者慢慢站定,却没有回答阿龙问话,以手抚须,仰头望月。良久,开口问道:“学以为何?”
阿龙看了看地上的作业,抬头说道:“考取功名,名扬青史。”
“功名是皇帝赐予,青史是他人书写。你现在为他人著说,成绩也是他人的。你何时能有自己的成绩呢?”
阿龙神情黯然,自己空有满腹学问,大好才华却成就他人文章。心里酸楚,眼泪在眼眶里打转。阿龙咬咬牙,站起身,整理了下衣着,对着老者做辑行礼,“还请先生指点迷津。”
“如果你说的是考取功名的方法,我也不知道。若是想要青史留名,你就要追随本心。”
老者说完,哈哈大笑着消失了。
阿龙站在原地,不住地呢喃,“本心,本心……”
第二天,韩家人发现阿龙不见了,派人在城里没找到,也就不了了之。韩家业大,也不差这一个书童。
几年后,一个新人的词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此人所做词婉转悠扬,意境缥缈,很有几分诗仙遗风。据说这个年轻人性格乖张,年少轻狂。人们纷纷传言他得了诗仙的真传。一时名声大噪。
故事改编自 清代 散文家 袁枚《子不语》卷一种的故事《阿龙》,献上原文以飨读者:
清·袁枚 --《子不语 · 阿龙》
苏州徐世球,居木渎,幼入城中,读书于韩其武家。朝有仆曰阿龙,年二十侍书室颇勤。一夕,徐读书楼上,命阿龙下取茶。少顷,阿龙失色而至,曰:“某见一白衣人在楼下狂走,呼之不应,殆鬼耶?”徐笑而不信。次夕,阿龙不敢上楼,徐命柳姓者代其职。至二更,柳下取茶,足有所触,遂仆地,视之,阿龙死于阶下。柳大呼,徐与韩氏诸宾客共来审视,见阿龙颈下有手搦痕,青黑如柳叶大,耳目口鼻尽塞黄泥,尸横而气未绝。饮以姜汁,乃苏,曰:“吾下阶时,昨白衣者当头立,年可四十馀,短髯黑面,向我张嘴,伸其舌,长尺许。吾欲叫喊,遂为所击,以手夹我喉。旁有一老者,白须高冠,劝曰:‘渠年少,未可欺侮。’我尔时几欲气绝,适柳某撞我脚上,白衣者冲屋去矣。”徐命众人扶之登床 ,床 上鬼灯数十,如极大萤火,彻夜不绝。次日,阿龙痴迷不食,韩氏召女巫胗之。巫曰:“取县官堂上朱笔,在病者心上书一‘正’字,颈上书一‘刀’字,两手书两‘火’字,便可救也。”韩氏如其言。书至左手“火”字,阿龙张目大叫曰:“勿烧我!我即去可也。”自此怪遂绝。阿龙至今犹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