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为什么未能赴法留学?
2018-07-12 本文已影响72人
大漠孤烟直123
1918年6月,毛泽东的恩师杨昌济应北京大学之聘,举家迁居到了北京。两个月后,毛泽东、蔡和森、肖子升、罗章龙等“杨门弟子”一行二十余人,便浩浩荡荡追随导师而来。

按照当时民国教育部的规定,师范生毕业后需立即工作,不能继续升学。而此时的杨昌济则告诉弟子们,他们虽然丧失了进入北京大学或中国其他大学深造的机会,但却可以去法国勤工俭学。经过杨昌济的托付,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举荐,其他人顺利留学法国,而毛泽东却留在了国内。
后来,毛泽东对他的同学、朋友谈了4点他留下的原因。首先一个原因是资金问题。他一点钱都没有,虽然路费大大减少了。但200元对他来说是一大笔钱,他知道没有人能够借给他这么多钱。第二,语言上不能过关。在学校时,他甚至连最简单的英语发音都没有掌握,更不要说学法语了。第三,他觉得留在北京不仅可以继续学习,而且也可以为新民学会招收新会员,并且可以在北京为那些去法国的人充当可靠的联系人。最后,他明白自己是个行动者,自己未来的发展在政治组织上,而不是在学问上。所以他对为学习而出国并不真的感兴趣。学习对他来说只不过是达到目的的一个手段。

对于那些他不很了解的人,毛泽东总是强调他年龄太大了,外语能力太差了。但真正的原因,他从来没有明确说过。然而,7年后,毛泽东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的文章,我们可以从中发现端倪。毛泽东在文章中指出:出身于小地主家庭又在资本主义化的城市里学习的学生只能扮演“半身土气半身洋气的角色”。因此真正的原因是他害怕法国之行会使他在文化上成为一个国际主义者,因而失去了接触了解中国普通老百姓的机会,不能真正了解中国革命的需求和能够团结的力量。历史证明了毛泽东同志判断的正确,深入发动群众,争取了中国最广大的农民正是共产党人革命胜利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