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简友广场

关于幸福的两点随想

2022-01-23  本文已影响0人  筷子0327

今天在B站上看了梁永安老师的"幸福课",听老师讲述了他自己人生中形成幸福观、世界观的几件小事,让我也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事来。


幸福是自给自足。梁永安老师在课上分享:感觉吃自己种出来的蔬菜水果,感觉特别的幸福,特别的有滋味。"所以那一刻,我就体会人生的一个幸福,它其实很重要的一个内核,就是自己劳动出来的,自己创造出来的东西,那个滋味不一样。"

老师的这一点分享,让我想起来自己去年工作第一个季度拿了绩效奖金,为了犒劳自己,去剧院看了越剧《珍珠塔》。虽然票价也不高,才100块,但是当我看完戏从剧院出来,在路上反复回味,细细品咂剧中人物,剧情,舞台呈现等等各种滋味的时候,我突然感觉到了一种幸福和感动,感觉到了自己努力工作的意义一下子找到了:我努力工作是为了更好地享受生活。(因为受父母观念的影响,以往自己收到的奖金工资都会尽量存起来,尽可能地少花,所以那一次才会特别地被感动到。)同时我感觉很快乐,不仅是因为戏本身的精彩让我意犹未尽,更重要地是我很高兴我值得这份快乐,这份看戏所体会到的快乐,是我之前一个季度的努力工作换来的,是理所当然的,是实至名归的。

我想通过这样的思考,也能让我更加努力地去工作,收获工作和生活的实际意义。


幸福是内心的干净。梁永安老师在课上分享,他自己的研究生学生一起吃饭时候谈起,他们在离开学校之后也经历4、5年的迷茫和徘徊,现在都成了相当不错的创作者,他们知道现在的自己要啥,不去东想西想,只是安安静静地做自己的事。"安安心心地把自己的这一种选择,让它变得美好,这就是幸福。"

我其实发自内心地很敬佩那些把一件事视为自己毕生事业,一辈子只做那一件事的人。他们都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非常地单纯,内心简单不复杂,心里只有自己的事业要去完成,从不在意外来的声音和世俗的比较。就像写《聊斋志异》的蒲松龄,在那个战乱、贫困交加,朝代更迭的动荡时代,他似乎有着异于常人的执着,历时20余年,完成了在当时的人看来毫无意义的一件事——写书,还是写小说。但是时间会给到《聊斋志异》这一本搜神志怪的传奇巨作以名分:"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是郭沫若对蒲松龄的赞赏;"《聊斋志异》独于详尽之处,示以平常,使花妖狐魅,多是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 是鲁迅先生对该书的称赞。

虽然现在的我们无法得知蒲松龄在创作该书时是否真的幸福,但是我猜想如果他没有发自内心的坚持与热爱,根本没有办法实现这历时20余年之久的创作。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很了不起的能力——我们打算去做一件事,不是基于我对完成这件事的把握的多少,也不是基于完成了这件事会给我带来什么,而是简单地基于我想要去完成它。而这种发自内心的想要,更容易让我们贴近幸福。


以上就是我对于幸福的两点随想。幸福之所以被所有人渴求,是因为它的珍贵和来之不易,同时也是因为真正的幸福只能来源于我们的内心,并不能通过外物的给予,他人的馈赠而获得。所以,我觉得要想收获幸福,要让自己的内心丰盈起来,从而实现人生价值。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