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有多简单(二版)
曾经写过一篇同名文,当时在谈写作专题被九秋之菊老师推荐过,但因为使用的例证仅为本人生活事例,领域偏狭隘,因此重新写一篇,以作爱好文学的朋友们探讨交流之用。
文学作品反映的是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一个优秀的作品,必然需要有人格魅力的作者。
同样,作品其深度内涵也应该是激发人性情与美的共鸣,或揭露人性恶的丑陋,以惩恶扬善,传递社会责任感。
所以,要想创作出好的作品,在作品定位上,要有足够境界。
而相对简单的,就是文学技巧了。我曾经总结过《修辞学》的各种范例,按修辞学的概念,修辞是将作者的表达效果和读者的接受效果尽可能发挥到最大的方法。
其实修辞学,追根溯源,大多是一种重复,但必须是花样重复,有技巧的重复。
比如常见的排比,排比句式是很明显的重复,它将句式修饰得有同有异。有同,就好接受和理解,有异,就能避免读者或听众昏昏欲睡。
排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人的大脑有过滤机制,对于枯燥没用的信息,会产生无聊、昏昏欲睡的情绪;甚至对于平铺直叙的话,也会产生言尽意穷,接不上话的感觉。
援引名人名言、名人事迹,和排比大体相同,它是在叙述内容上重复,在叙述人上不同的一种技巧。大意是“不只是我这样说/做,某名人也这样说/做。”
文学技巧,就是通过用各种方法,让接受者大脑的过滤功能不产生作用,从而达到重复所带来的的概念强化效果。
这里,就需要用好同与异,尽量做到只在重点上有技巧地重复,无意义的重复尽量避免。理解了这一点,就等于掌握了修辞学的绝大部分核心内容。
错综修辞(抽换词面):我徘徊于中条山中,我徜徉在黄河岸畔。——《飘逝的绝唱》李存葆。
这里所用的抽换词面技巧,就是为了避免无意义重复,它将可以用相同词语表达的地方,用同义词或近义词代替,以避免无技巧重复。如果换成“我徘徊在中条山上,我徘徊在黄河边上”,虽然在语法上并无错误,但水平明显平庸了。通过抽换词面,改变了原有格局,产生了花样重复效果,这就是典型的技巧应用。
同异修辞:如果有一个新女性,又漂亮又漂泊,又迷人又迷茫,又优游又优秀,又伤感又性感,又不可理解又不可理喻的,一定不是别人,是胡—茵—梦。——《画梦—我画胡茵梦》李敖。
一位优秀的作家,必然是经营文字的高手,李敖对前妻胡茵梦的描述,让读者产生了一种迷幻感,他所描绘的人物形象,似乎是身在云海中的飘逸仙子,让读者印象深刻,无法忘怀。
比喻: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诗经•卫风•硕人》
比喻是最常见的修辞技巧,像钱钟书的《围城》里面,就有大量的比喻修辞运用,令人拍案叫绝。
这里用柔荑表达手之柔美,以凝脂表达皮肤之白润,可谓绘声绘色。
比喻是将要表达的内容用另一种意象阐述,读者在理解的过程中,必然会将原本内容与引申的意象进行对比,原本内容与引申内容就产生了一种花样重复。这种重复,是发生在读者脑中的,因此可以使读者与作者之间产生更深层的共鸣,所以也是应用最广最普遍的技巧。
像借用典故、留白、反语等修辞,也是让读者自行领会意思后,在脑中产生对照,以便进行理解。
人都有避直就曲的心理特点,这也是漫长的物种进化中产生的,我们在接受信息的时候,首先是默认作实话的。但是我们也保留了思考的空间,并对相同内容的重复自动过滤,这就是面对唠叨打哈欠乃至心烦的原因。
如果不懂技巧,所创作出来的作品,即使内涵高远,也难免给人“情到浓时假大空”的印象。
如果在叙述内容时,不使用技巧,平铺直叙,读者就会了无兴趣,甚至昏昏欲睡,这样的作品,想让读者看完都做不到,又怎么会取得好的成绩呢?
懂得了文学技巧,文学创作就简单了。具体的各类修辞方法,可以看我上面的《修辞学》链接,与本文相互印证,必定可以加深理解。
本文为本人对文学技巧的理解和总结,如有错误之处,欢迎文友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