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关于滴滴打车的随笔

2017-04-12  本文已影响0人  张大毛打三份工

今天被一篇《致滴滴,一个让我的出行变得不美好的互联网平台》的文章刷屏。我看那个公众号不是大V,之前文章的阅读量不过三四百,这篇阅读量却十万加。能到这种程度,看来真的是戳中痛点,引起共鸣了。

从14年用Uber开始,我就只叫专车。滴滴垄断后,我保留了习惯,没叫过出租车。所以文中所说的出租车情况我不了解。不过这几天专车确实难叫,最低也是1.2倍溢价起。还有几次2.5倍溢价我仍花了十多分钟才叫到。至于出租车,看到马路上那一张张扬招无果的落寞脸,我也能猜出一二。

不过文章说滴滴搞乱市场秩序导致现在的结果,我感觉是管中窥豹了。Uber退出已数月,叫不到车不过是这几天的事。逻辑对不上。我看纯粹是开专车的大部分都是外来务工者,过年都回家了。上海一临近过年,服务业不都明显萧条嘛?

没人开专车了,自然就引流到出租车。任何市场但凡出现供不应求,话语权当然在供方身上。比如,即使在没有打车软件的时代,下雨天和周五晚的出租车照样难叫。

我倒犯不上为滴滴说话。但其实就是很简单的一个缘由,非要扣个扰乱市场秩序的大帽子在滴滴头上,实在有些看不下去。退一步讲,就算承认这顶帽子,有人想过这顶帽子是怎么能在短短两年时间内成功戴上的吗?

在打车软件出现之前,我已经明显感觉到上海出租车费越来越高,司机态度却越来越差。几次罢工事件不知大家有没有印象?因为司机觉得生存已经很难了。罢工的结果呢?待遇有涨,但涨在了起步费上。换句话说,成本加在了乘客身上,出租公司是不会做冤大头的。

所以我不是很理解,文章所称赞的传统巨龙的“市场秩序”是怎样一种美好的存在。这是一种将矛盾转嫁给司机与乘客的“市场秩序”,就像把矛盾转嫁给医患的医疗体制一样。

在这种环境下,打车软件才有了机会成长。乘客突然发现,车也坐的舒服、司机态度也好、车费还便宜。凭什么?因为少了一大块出租公司抽成啊。钱给多了,谁态度不好?

现在滴滴成为了新的垄断,开始了新的转嫁。于是有人骂,我觉得可以理解。但是骂滴滴就骂,去捧以前的传统出租行业,我看不懂。人的目光大都挺短浅的,打车难打就是滴滴的错、看病难就是医生的错。因为有个发泄对象就好了。所以我说这篇文章管中窥豹,是客气的。说难听点,就是思维局限、眼光短浅。

最后,假设,写文章的人,如果从没享受过之前打车软件补贴的福利,我仍觉得她有资格骂。恶心的,是那种之前贴钱的时候,用的很开心。现在贴钱少了,车难叫了,就开始逼逼的人。任何一个聪明人是可以料到今天这个局面的,所以任何一个享受过打车软件补贴的人,都为今天这个局面,或多或少的做过贡献。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