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的奇迹

小清的世界(第一季)(每日晚上有更新)

2018-07-18  本文已影响0人  一缕梅目

前言:讲不出什么神出鬼没的故事,说不出什么惊天动地的话语,不过,如果你足够心静,也许你能在今年夏天读得了这接下来清如白水的文字,如果你足够心静,也许你能在接下来的这些文字里发现那位活在文中的女子难得的可爱妙处。当然,你也许读不下去,觉得饮料满大街都是,为什么要浪费时间去喝白水呢?但是饮料喝多了,毕竟不如白水健康呢。请君一杯白开水,恰似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是一本如实记录一位小镇姑娘成长历史的蝇头小账,为的是唤起一代人的记忆,唤起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独特群体的反思。你可以看成是一本流水账,也可以是看成是山下小溪流清澈中的人们日复一日,在简单平淡中生生不息的生命倒影。倒影里,去尝试寻找我们自身的影子。不想设计过多过于复杂的情节,只想,把那些理解到的一代人的如水记忆和盘托出,让有缘读见的人和琴而谈,共品生命之水煮就的清茗。不知这样的人,有没有呢?我本是小众群体,从没想过太热闹,不知这是否就是人间至味是清欢呢?

                                                                                          ——来自一缕眉目的几许清欢

第一季

小清慵懒而又舒适地躺在沙发上。客厅里电视正播放着小清喜欢的古装戏。小清自己也不记得看多少遍了,但无论看多少遍,似乎也看不腻。

手机嘟了一声。微信显示有朋友的新信息。小清点开一看,是一个朋友,正在担心地问她怎么样。的确,最近的小清,是挺令人担心的,单身,失业,一个人在家,几乎不出门,极少主动联系朋友,不发朋友圈。了解近况的几位好友,都忍不住担心她,时不时微信确认一遍,看她是不是无事安好。

(一)混沌世界里的清音

说起单身,小清和所有大龄女单身一样,一开始是恋爱了,然后失恋了,于是开始漫漫单身路了。曾经在二十五六岁的时候,小清有一阵很想结婚,想得不行,恨不得遇到一个愿意娶她的她便嫁了,可是那个合适的人没有出现。或者说,出现的人,都没办法让她下定决心来嫁,于是便耽搁了那段渴望,如同潮涨,过了时候,便开始退潮。但单身一人的北漂生活,让那会年轻的小清深深体会到不易,尤其是当灯泡坏了,或者要搬家了等等这些日常小难题,让这个原本娇弱的文艺女青年时常困扰,希望可以有一个人能帮她解决一把这些和文艺女青年不相宜的生活琐碎,当然,她希望他即使是来帮她解决生活琐碎难题的,也最好是踩着祥云或者至少要骑着白马的王子。王子还没出现,她倒先学会了处理这些事情,灯泡坏了,可以找物业,搬家可以找搬家公司,她对于这个王子的需要又回归到了精神的需要上了。当她开始体会到一种类似寂寞的情绪时,她想,是不是该找一个人了,可是,那个人还是没有出现,或者说,出现的人,总也不能恰到好处地走到她的心里。她无法放心地将自己的一生交到她所遇到的任何一个希望和她交往的男子手里。于是,她试着自己去消化这种类似寂寞的情绪。

的确,在她二十啷当岁的时候,像她这样在北京这个城市里有着一份还不错收入,长得宜人,性格看起来也宜人的年轻女性,青春正盛,精力自然也是旺盛的,下班后每晚恨不能都约上三五好友去餐厅、电影院甚至陪朋友去酒吧坐一坐。怎么会遇不上一个好小伙呢?可是,她的心里,喜欢的是稳重的宽厚的懂得关爱她的人,换句话说,她总觉得身边的愣头青们都不够成熟稳重,都不能够承载她那草长莺飞四季轮回的内心,但现在回想起来,却也许是没有一个人能给她足够的明确的关爱,去温暖她内心,让她勇敢地推开心里的那扇门吧。但她又是循规蹈矩的,传统得不能再传统的人。比如有一次,应国外回来的朋友之邀,去了著名的三里屯酒吧,去的时候她内心既充满好奇甚至小小的隐秘的期待又不由自主地生出一丝怯意。她含羞带涩地望着朋友说:“去了那里会是什么情景啊?我还没去过那呢,不知道会怎样呢?万一我不会玩怎么办?“

”哈哈,你去了就知道了。大方些。进了酒吧,我可能就会没时间理会你了哦,你呢,也积极主动些和人交流哦,看对了眼,想一起出去,不用告诉我什么时候回来啊。哈哈哈……”朋友一边促狭地说一边朝小清眨眼做鬼脸。

小清似乎明白朋友说话的意思,但却很清楚自己会怎样。到了酒吧,她们携手进去,一进门的走廊两旁并排站的坐的满了人,大部分是男孩子,她们两个一进来,两边的眼光就都齐刷刷地扫在她们身上,好像在打量着两只猎物,或者说是两头年轻青春的小母兽。小清羞涩地低下了头,生怕与两旁扫过来的眼光接触上。朋友倒是落落大方,转过头来凑着她的耳朵轻轻说,你今天很清纯哦。小清更是难为情,不过心里忍不住泛起一丝得意似的高兴。

进来大厅,朋友为了陪她,带着她去选酒。两人一起选了一红一绿的两杯鸡尾酒。她是红的,朋友是绿的。端着红艳艳的鸡尾酒,衬着小清及膝的莲花短袖白裙,洁净清纯中又透着一股子深深的诱惑。小清不知道该怎么办,只好一边抬头看舞台上的舞蹈表演,一边低头抿一口红焰一般的鸡尾酒。朋友碰着她的肩戏笑她还不行动呢,她只是低着头抿嘴笑。一抬头,竟然看见对面两米外一名年轻男子望向她笑,她不知道该怎么办,赶紧攥着朋友的手凑到朋友耳朵边说:“那人是不是看着我们这边啊?”

“是啊,还真是呢!他正看着你呢!”朋友大笑着看了对面一眼转脸对着小清说。

小清本来正抬头,结果又和对面男孩的眼神碰了个正着,听得朋友这样一说,赶紧转过脸去,装作看其他地方。再转过来时,对面的男孩又朝她看过来,她赶紧又转过去,心里紧张得不知所措。这样几次后,男孩便不再看她了,即使她再抬头看过去,他也是不再理会了。她心里小郁闷了一会。后来,又有类似的情况发生,都被小清自己活生生地转头给回绝了。朋友看她傻傻地站那,也只好陪着她,不敢去聊天交朋友。两个小时过去了,小清终于忍不住地对朋友说:“我们回去吧……我在这也什么都不懂,让你也无趣得很……”

朋友点点头说走吧,这两人就一前一后地走出了酒吧打车回家去了。小清通过这次,就知道自己有多村了,自己实在是和酒吧气场不合,便从此对酒吧失了好奇,也免得去那增添朋友们的无聊了。

至此,小清自然地开始将兴趣转到一些所谓的雅趣上了。比如看画展、游颐和园、看电视剧。尤其是看电视剧,对于小清来说是挚爱。每天晚上回家追一追热播剧,就好像心里有了牵挂,一下班就特别想回家。但当热播剧要终结时,小清竟然觉得很害怕大结局,因为就没有了回家的期望和心里那种难得的牵挂了。常常一部热播剧大结局后,小清都要习惯好一阵子。而假期里的小清,除了偶尔应朋友之邀去逛逛公园拍拍照,大部分的时候,小清就躺在家里,打开电脑或者电视,一集一集地看着喜欢的剧集,让自己随着剧情而喜而悲,只有这时候的小清,才是自由放松的,在别人表演的人生里,释放着小清自己的喜怒哀乐。为了让这种自由和放松更加不受任何的束缚,小清常常饭也不吃,水也不喝。渴了饿了便泡面或者面包。一周以内的假期,小清都可以这样白天黑夜地随性肆意地在电视剧里抒发自己的情感。每次从剧情里出来,小清都觉得,自己是有爱情的,就在电视剧里生长着。

别看小清这样貌似随性闲适得好像一个腐败女文青。但其实,小清是个励志妹。励志妹这个称号是小清一个蓝颜知己给取的。蓝颜知己每次遇到生活、情感、工作上的问题,都愿意给她电话,听听她斗志昂扬的一番言辞,以此获得振作的力量。小清倒是觉得纳闷,明明每次自己都说得很温柔平和啊,怎么就成了励志妹呢?朋友偷偷掩嘴一笑,说:“你自己没觉得吗?你永远不妥协,永远有追求,永远有想法……哈哈哈,这还不励志啊?哈哈哈……”

小清嘿嘿一笑,也不以为意。小清确实是个充满好奇心,从没想过停歇的女子,虽然长发飘飘,虽然看着温文尔雅淑女风范,但其实,心里却有着男儿一般的志向和志气。宛如一片山海,有一小片草原是草长莺飞的江南水乡的秀气,大部分地方,却是层层峰峦,片片大海,宁静中不乏日月星辰。

(二)根生山土,回溯天性

小清出生在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乡村。也许是小清出生在一个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姑姑叔叔都一起住的八十年代初的农村大家庭里,是第一个家庭的第三代,加之又是个女孩,便理所当然地成了一个小太阳,尤其是奶奶,更是将她照顾得无微不至,唯恐这个小心肝扁一下嘴。家里客人带过来的吃的,奶奶总是拿出一点给叔叔姑姑们尝,剩下的一大部分一定是留给我们的小小清的。小清记得有一次,城里姨婆家的女儿小清唤做姑姑的买了一大袋饼干和一兜子糖果来家里做客。大伙儿在客厅聊得开心,叔叔姑姑那会也是十几岁半大的孩子,便一个劲儿地吃。三岁的小清没有跟着吃,而是坐在旁边看着大伙儿吃,都吃好一会了,大人们也好像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小清心里急得不行,跑进厨房,拽着正在做饭的奶奶的衣角,仰头大声说:“奶奶,奶奶,姑姑和叔叔他们一直在吃,都不停下来的。”

奶奶一边搅着锅里的菜,一边宠溺地应着,说:“好好好,奶奶这就出去和他们说啊,别着急。”

“奶奶,奶奶,你看,他们还吃我的东西,都不给我留着的!”小清拖着奶奶的手跑到了客厅,嘟着嘴说。

“怎么是你的呢?这是城里姑姑买来给大家吃的呀。”叔叔和姑姑异口同声地笑着说。

“就是我的,就是我的,奶奶,就是我的,叔叔和姑姑吃了我的东西呢。”

“好了啊,大家都已经吃过了啊,剩下的,就得留着给我们家小清了啊。”奶奶挥手制止着大家,走到桌边,把饼干和糖果都收起来,准备放着给小清每天想吃的时候吃一点。

平时叔叔外出做工,也会带回来一些木质的小玩具给小清,三叔叔开心了,还会教小清跳一段摩登舞。小姑姑每周末回家时,小清总会坐在门口走廊连着上下房间的大青石上等小姑姑放学,奶奶在旁边的井旁搓洗衣服。

“奶奶,姑姑到底什么时候回来,什么时候能到家呀?”小清一边玩着小石子,一边不断追问着奶奶。

“我回来啦!“小姑姑接着小清追问的话音大喊。

”小姑姑回来了!”小清开心地站起来。于是,有了小姑姑的周末,小清多了很多乐趣。奶奶会带上小姑姑和小清一起去菜园子里,她们娘俩一边除草一边聊天说话。小清在菜地里自顾自地玩着,听着奶奶和小姑姑说拔草,低头一看,咿,旁边就有一棵雄赳赳气昂昂长得快赶上小清的大草呢,小清毫不犹豫地拔下来,兴高采烈地跑过去和奶奶姑姑邀功:“看,奶奶、姑姑,看我拔的大草!”

奶奶和姑姑一看小清手里的草,再看看这小小人儿脸上洋溢着的童真的笑容,忍不住对视一眼后都哈哈大笑,说:“乖乖,这是草吗?这是你奶奶种的姜啊!”姑姑笑的前仰后伏的。

“乖孙女,真是努力啊,可惜拔下来的是我们好不容易长大的姜呢。”奶奶一边爱抚着小清的头发,一边又可惜又疼爱地说:“快去玩吧,你不认识草,不用拔,就好好玩,好吗?”

“好!”小清仰着小苹果一样红扑扑的粉嫩小脸,乖巧地应着,跑到田埂上,抓起一把洗干净晾在田埂草叶上的草茎,那些米黄色的草茎一节一节,像个大拇指般大小的玩具小人小动物的,朝着还在一边说话一边拔草的奶奶姑姑大喊:“奶奶,这是草吗?我可以用来玩吗?”

“嗯,这是草,你去玩吧。”奶奶的语调里永远含着宠溺,即便是三十年后的小清回忆起来,都像嘴里吃着蜜,甜透了整个心里,只要有奶奶的影子,记忆里的每一寸阳光,每一丝空气都被蜜香润透了。

因为小清的爸爸妈妈都在外地工作,周末才回家一趟,回来和小清交流的时间也很有限。但正是有了奶奶,留守儿童小清,拥有着一个甜得比蜜糖还甜香的童年,也正因为奶奶和她生活的那片小村庄,留守儿童小清,拥有着一个野性的肆无忌惮如同公主一样的童年。

记得那会一个客人来家里,小清绕着客人转了一圈,嘟着嘴对奶奶说:“知道人家有小孩,都不买糖来。”

“哈哈哈……”客厅里的人都笑得前仰后伏的,客人赶紧说:“下次补,下次补。”

“哈哈哈……这小孩……”奶奶一边点着小清的鼻子一边安抚客人:“没事,小孩儿吃多糖果不好。”

那些充满欢乐的爱,被笑声摇晃得荡起了一波接一波的波浪。让小清的心里满满的都是幸福。这样的幸福与爱太深厚了,深厚到小清小学三年级离开奶奶跟随父母到镇里上学时就几乎夜夜在梦里喊奶奶,直到喊醒。周末不顾天晚,都要请求爸爸妈妈让自己回奶奶的家里过周末——那时候,小小的小清,已经开始有些明了生离死别——奶奶岁数比爸爸妈妈都大,她担心奶奶会有一天离开,这种担心,时常在看不见奶奶的时候若隐若现地压在小清的心头上。这种对生死过早的体味,不知是小清早熟的天赋,还是小清过度的敏感。但毋庸置疑的是,在少年小清成长的关键期中,满满的幸福与苦苦的追寻和对幸福失去的恐惧同时在小清童稚的心灵中交融共存,成为小清心里种下孤独的种子的土壤。这每周末小清回老家找奶奶和离开奶奶到父母身边上学的欢聚与离开,得到与失去的纠结矛盾和悲伤,是如何折磨着这个小小少年,父母亲并不得而知。也或许,小清天然地就是带着孤独出生的吧。这种孤独感,在成年后来到北京的小清,就是一种只和生命本身有关,与他人无关的苍凉感。那时候,二十七八岁的小清,风华正茂,一个人走在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的街道上,深切而真实地感觉到了那种苍凉的孤独,那种生命就只剩生命本身的孤独,竟然让小清在人流中热泪迎风,一种青年人似乎有用不完青春的无畏感,这种无畏感中夹杂的是苍凉的孤独,需要的不是自我对日常生活的妥协,也不是对他人情感的一种生理或者心理上的需要,而是一种能照进心灵深处,温暖灵魂的同频率的力量才能与之并行,成为人生同行的灵魂伴侣。

但是,奇异的是,小清又似乎天然地善良、单纯、天真中有着永不止息的好奇。每年的大年夜,小清都会默默地在心里将每一个亲人的在心里念一遍,祝福他们幸福安康,如果一不小心漏念了哪一个,她就会心生内疚,立刻重新再将每一个亲人重新念一遍,生怕漏了哪一个亲人会让亲人在新的一年里不够好。而小清一边担心着父母的心情,想让父母心情每天都开开心心,这样自己也能开心畅快,又在心里无比想念着奶奶,想而不能见到。这时的小清,早已在这种天性良善的纠结矛盾中忘却了过往蜜糖一样甜香的幼儿时期的幸福,这种幼年时的幸福,保护了小清天性中的善良纯粹,却也更深地掩埋了小清本该有的解决生活现实问题的力量。所幸的是,小清识字开始就酷爱读书,也许这与天性有关,也与奶奶和爷爷有关。幼年时候,每每小清半夜哭醒,奶奶便在昏黄的灯光下拿起那本破了封面的七品芝麻官的小人书,一页一页地翻给三四岁的小清看,不识字的奶奶跟着图案讲给慢慢停下哭声的小清听。后来,爷爷也发现只要小清一哭就讲故事,就能很好地止住小清的哭声。但爷爷从此也惹上了小清这个小麻烦精,一有空就被小清追在屁股后面要求讲故事,爷爷被逼得一个故事讲了几十遍,直到小清开始懂得看电视,才稍微得到解放。

上了学的小清,更是为了读课外书无所不用,爸爸妈妈担心影响她学习,不给她买书,她就跑到隔壁姐姐家,把姐姐家一长溜的作文书都读完了,又去小伙伴家哄着小伙伴给她看格林童话和安徒生童话。十岁上四年级的时候,小清就已经开始偷偷地看家里的《家庭》和《家庭医生》等爸爸妈妈订阅的杂志了。无意中看到一篇文章说娇生惯养的孩子比较难区分是非,小清便回忆爸妈和奶奶吵架的事情,确实很难分清谁对谁错,看来自己是小时候被娇生惯养了,所以现在也不分是非了,以后要多加注意,多学会分辨是非才是。

这种天然的求知欲和反思性情,和小清与生具来的强烈的好奇心是一致的。

记不清几岁,总之还未上学,屋后的村路上偶尔开过一辆货车,小清就会像一只可爱的小狗,吸着鼻子,追着货车跑,觉得那汽油味可好闻了。不过小清奶奶可是闻不了这味的,一闻就吐,也从不坐车,无论是自行车还是汽车,都晕车。小清却喜欢极了坐车,一直到现在三十好几的小清,也喜欢坐任何一种有速度的交通工具,也许,小清天生,就是自由的化生,对着这个外面的世界的每一处地方,充满了好奇和渴望。小清常常,在和奶奶一起走在村里小道上,望着村里远处环绕的波澜起伏的深深浅浅的蓝色山峰出神。小清心里很担心也很迷茫,不知道那些嫁出去的女儿们怎么走出村里,又怎么找到她们回娘家的路?而自己呢?奶奶说女孩长大了就该嫁人,那自己会嫁去哪里,又会怎么找到回家的路呢?小清忧心忡忡。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不嫁,这样就不用离开家,离开奶奶,也不害怕找不到回家的路了。这个小心思,一直藏在小清心里,连奶奶也没告诉,直到小清随了父母一起在镇里住,才开始懂得可以有很多方法找到路。而那些曾经将村子团团环抱住的浅蓝远山,也开始逐渐成了小清心里的一道永恒的风景,不再成为小清探索外面世界的忧虑。小清,开始想象着更远更大的地方了,比如首都北京,比如村里年轻人南下打工的广州深圳等等那些繁华的城市。不过,小清倒也是一个奇怪的小孩,虽然心里极其渴望着外面的世界,却从不和父母亲人闹,甚至都不和小伙伴们说。从外面看起来,小清倒反而是个循规蹈矩安于现状的文静小女孩,并不曾有对远方的渴望在眼神里被大人们和小伙伴们发现。有多远行多远,有多高飞多高,这样的梦想就那样默默地埋藏在小清朦朦胧胧的年少心里。那个时候,也许是因为幼年在家里最小的缘故,那种优越感变成了暗自力争优秀以达到优越感的延续。又或许,这种优越感,也仍是天生。至少,在小清从小到大的心里,就没为家里的拮据忧患过,而是简朴地保持着自己的心灵自由,当然,也包含着少年人少不更事和青年人涉世不深的自我与个性。这一切的优游自在,多年后的小清,深知世事艰深的中年女子,方知父母亲人对自己一直以来的默默守护。

正是因了奶奶和姑姑叔叔的宠溺,父母亲理性的爱护,小清才能从那个羸弱的小幼女长成今天这个愈来愈心灵独立,不断在生活的波澜中突破自我的成熟女子。

而这种终于挣脱个人小自我的栅栏束缚,逐步建立起和那些一起伴随成长的在世和已故去的亲人们的心灵和情感上的深层联系,也才开始真正地从心里自生出对家庭对亲人和对自己未来人生的责任。

这也是为何这一次从疲惫的工作中抽身出来后,小清没有立刻去找工作或者筹划创业,而是调养过往亏欠了的身体,准备给自己一个真正的人生假期,倾听身体的声音,倾听心灵的声音,倾听灵魂的声音,倾听未来的那个家庭中、事业中的自己的声音。

(三)勇敢取舍,开启人生的假期

小清天生就是一个完美主义者。还在和小伙伴们玩过家家的四五岁时,每次午饭时间大家都要把玩过家家的家什用沙子埋好,以便吃饭回来继续玩,小清总是要把那些小玩具埋得严严实实,一点都看不见才罢手,记得有一次,一根小棍子竖起来,在小沙堆里冒了一个尖头儿,小伙伴们都觉得没关系,要走,但小清却自顾自地将这露出的小尖儿的小木棍在沙子里藏好,一点都看不见为止。七月里和姑姑们一起去用铁锄头挖花生,傍晚,大家把锄头扔进草丛里,小姑姑已经转身要走,小清还会退后几步观察看是否能发现草丛里的锄头,如果发现有一点不严实,小清就会让小姑姑挪位置,如果小姑姑不在意,小清就也会自己动手。

对于美,小清也是高标准高要求,因为从小看红楼梦,在小清的心里,只有和林妹妹一样才能叫美。要不就要像中央新闻主播一样才叫美。小清小时候是短发,她总是在洗头后一个人偷偷躲在房间里,对着镜子一个劲儿地摆弄着发型,也想弄出个和中央台新闻女主播一样的发型。也正因为这样的完美主义,让小清事事都要求甚高,却没想到眼前的也可以是最美的,缺陷、遗憾有时候是可以成为另一种美的,只要有自信和希望。但在这方面,小清却很长一段时间没意识到,只是一味地去追逐心里的那些完美。

小清还记得上一份工作,小清废寝忘食地工作,心无旁骛,想着要做成自己想要的那个样子,却忘记了要平衡好生活,也忘记了身为一个项目经理,项目能否做好,自己很重要,工作伙伴很重要,项目本身也很重要,公司作为项目的土壤尤为重要。一旦不能达到自己的要求,便觉得对不起自己的伙伴们,对不起公司,对不起老板,因为要求完美,因为过度的善良,小清总是容易忘却了自己,到最后总是吃亏而不自知,最为要命的是,因此而产生的过度自责、愧疚感都在内心深处指向自我,和自己对抗,于是,毫无疑问地,高度的焦虑就如影随形般时常攥住小清的胸口。这也是为什么小清一直认为自己有哮喘,时常透不过气来。但是去医院查了几次,医生做各种检查,也没查出到底是什么问题。

小清自己也意识到了问题。于是,她开始调整心态和工作的强度。不再和拼命三郎一样没日没夜地工作,不再和从前一样,吃饭时想的是工作,睡觉想的是工作,常常赶最后一班地铁。也不再为各个阶段的工作结果而承担份内份外的职责,而是分清职责,只为份内的职责而承担结果。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从而重新审视自己过去的人生和未来的人生,以此来思考当下的人生,是小清此时此刻真正认识到的人生命题。

北京的房价,或者说各地的房价的迅猛上涨,曾经并不能触动小清对于自我利益的粗大的神经。的确,小清天生就好像一个清教徒,对利益极为淡薄。2007年开始,小清周围的朋友、同事就开始筹谋买房的事,但小清却满不在乎。一则小清并没有太多的积蓄,她的收入里,除了自己的花销,还要兼顾家里用度,根本不可能像其他人能得到父母的支助。又因为小清不想为了生活而妥协,随意找一个无所谓喜欢与否的人一起生活,所以也没办法像其他人一样用两人甚至是两个家庭的收入一起去积蓄买房。尤其是,小清十分不解的是,为何要降低自己的生活质量,花费大量的积蓄用在建造房子的那几块砖头瓦泥上呢?!

那个时候的小清,是个生活的勇士。或者说,用小清现在的话来说,是一个勇敢的女唐吉柯德,一门心思去挑战社会的门栏。

无论是爱情还是婚姻,对于小清来说,都不是生活的必需品,而是奢侈品,一方面小清觉得自己还没准备好,一方面,小清也是不肯委屈了自己去接纳不够喜欢的人到自己的生活中的。还很奇怪的是,似乎从小,小清的规划里,几乎都是小清自己一人的身影。那种对于一个他的相伴的渴望,组建自己家庭的渴望,小清不是没有,但似乎总是模糊不清,也许仅仅是因为自己父母的严厉,所以想有个自己的家,也许是因为年轻时候的生理和心理的荷尔蒙的一种渴望而已。小清说不清,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小清总觉得自己要达到某种程度的自由和高度时才能放心去寻找那个期望的人。否则,过多的牵绊,是否会带来前行中的困扰?这是小清所不想发生的。

对于房子,小清从来就没有担忧过。小清并不觉得自己必须要拥有一套房子,她给父母和家里钱,并且只要给了,就一定不会要一分一毫。自强自立,仿佛也是小清天然就生在骨血里的。以至于当她在和师兄一起聊天时师兄说要跟父母要钱买房时,她控制不住笑得差点岔气,腰弯下来蹲在地上笑得起不来。她很吃惊师兄堂堂一个男子汉竟然和父母要钱买房,师兄也很莫名其妙她这种剧烈的反应。

所以,爱情、婚姻、房子,小清从没认真放在心上,就这样不经意间都错过了。那时候的小清,就像这个人世间的一个过客,她像一个淘气天真的孩子看着人世间的熙熙攘攘,自己也嬉笑打闹其间,却没想过要拥有什么,更别说占有什么。她的从内到外的孩子般的天真率直,有时候也透着一种玩世不恭。于是,套用一句网上流行的话来说,就是你玩弄生活,生活便玩弄你。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小清十年后的今天,自然就比不得那些在生活中比她更早熟的人一样生活安稳,有家庭有房子,小清孑然一身,租房过日。

如今,回过头来看,小清并不后悔,小清是个享乐主义者,活在当下,注重自己的心情,是小清的存活哲学。现在,这份工作开始掏空小清的精力,侵害到小清的生活情绪,甚至开始损耗她的健康。小清这才开始反思。经历了这些年的风风雨雨,小清终于开始想要搭建一个属于自己的遮风挡雨、阳光普照的现实的生活家园了。换句话说,这时候的小清,终于开始将物质生活家园的建设放到和心灵精神家园几乎并重的位置了。

小清很快就做出了决定,辞去工作,给自己一个人生假期。其实,不辞职,也可以有属于自己的人生假期,就是做好手头工作,不加班,不废寝忘食,不时时刻刻以工作为重,只是做好这一份工作便是。但尽管如此,公司却感觉到了小清的变化,因为此前的小清实在太拼命了,现在的小清虽然正常工作,但是公司人事却觉出了她的这种变化。于是,公司也开始对她边缘化。尽管她还对公司抱有幻想,却挡不住商业的现实。这也让小清极为寒心。更加坚定了她停下来思考的心意。

辞职后,小清反而生病了。胃脾功能紊乱,这个上班时就时常犯的毛病,因为骤然停下来,便来得更加迅猛。小清几乎一吃东西,不到十分钟就肚子疼,忍不住要跑厕所。小清知道,这是身体的警告,她的身体早已不仅仅是在闹情绪,而是在狠狠地警告她了。

与此同时,小清进入了晚上睡不了觉,早上起不来的恶性循环。心情已经不是焦虑,而是麻木无感,进入一种生而无趣的无聊无味的极度空乏状态。面对家里的凌乱,小清竟然视而不见,根本没有力气去收拾,也根本没有多余的心情去收拾。

小清没有急躁,而是静下心来。将自己的过往细细审思。躺在床上的小清,看着阳光在卧室和客厅挪移,从清晨到晚上,她就那样纵容自己疲乏的身子静静地躺着,温和地问自己,何以如此?这个时候的小清,知道自己的内心已经脆弱得如同水过的沙子,轻轻一碰就会碎,就会痛,需要的,不是苛责,不是对抗,不是力求改变的力量,而是温柔的,宠溺的,满满的爱。这样的爱,只有自己才能给自己。

小清在家里躺了三天三夜后,终于有精力起身,收拾客厅,收拾房间,于是,小清对自己说:“小宝贝,该给自己做点什么好吃的了。”

小清脑海里想像着绿色的蔬菜的清甜、水果的甘香……这些想象的美好食物的香味和口感给了小清脆弱的心灵和空乏的身体以能量。小清开始可以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了。那种自发地从心底生起的对生命的一种美好的喜悦感和希望感,推动着小清自然地去抹去茶几、桌面的尘土,并走出家门,到小区和公园的绿草鲜花中闻嗅着清晨的清风,观赏夜空中摇摇欲坠的星辰或者是华光万里的明月。生活,才是人生的基石,没有了生活品味的这块基石,无论多大的事业大厦,都会时刻有倾倒的危险,更何况,小清还只是处在追逐的过程中,根本无法再孱弱的身心里长出茁壮的灵魂来。

(四)倾听身体,倾听灵魂,和自己和谐相处

(未完待续,明天继续)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