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值的惩罚
(十多年前的旧文,应景重发。见拙著《破译教育密码》)
在私立学校待过一年,深切地感受到了教育被非教育与反教育的力量所左右的痛苦,许多问题已经再也看不清它本来的脉络了。
譬如孩子的错误,一方面,我们制订了太多的“苛纪杂律”,在束缚了孩子手脚的同时也束缚了他们的大脑;另一方面,我们的规章制度一旦遭遇到特殊情况则又全都形同虚设——譬如违纪的学生和他们的家长以退学为威胁;譬如一个优秀学生违纪了,可是马上就要期末考试(或者中考高考),于是最后还是由各种潜规则出面,将原先制订的规则否决。于是遵守规则仅仅是为了逃避惩罚,而游戏于规则就成了显示个性的手段。
在离开那个学校前,我向校长提了一些想法,其中有:
1.学校当前的教育是无错教育,领导、教师与家长们齐心协力,尽可能不留下一处让学生犯错的机会;
2.但一个孩子的成长就是不断试错、反省、修改的过程,避免错误也就是拒绝成长;
3.在太过琐碎的约束下,压力过重成了学生犯错后最好的托辞,师生们几乎已经有了这样的共识:孩子们的生活太无聊了,因此他们的错误是可以被原谅的;
4.就这样,教育在水面上进行着恶性循环,最终,孩子们既不懂感恩也拒绝忏悔……
离开那个学校后,才发现别处的情形也好不到哪里去,这些问题是普遍性的,只不过在私立学校这一特殊的条件下,它才集中地体现了出来。
而实际上从幼儿教育开始,我们进行的就是“触事无心”的教育。最近看韩国著名导演金基德的《春去冬来》(Spring,Summer,Fall,Winter…and Spring),突然回想起这个被遗忘的话题,因为电影中有一个极具禅味的教育片段,正体现了那早已被我们遗忘的古老的教育艺术:那里有体罚,有心罚,但更重要的是,它告诉我们如何让孩子从自己的错误中领悟生命、体验成长。
影片淡定地讲述了一个生命轮回的故事,它以一个和尚从小到老(春夏秋冬)的人生故事,诠释了人生如四季循环而生命则生生不息的道理。故事所含的丰富佛理远非简单的文字所能表达,作为教育者,我特别钟爱“春”(少年)这部分中的那个故事:
电影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充满诗意的画卷。一老一小两个和尚住在深山大湖中央的一座木庙里,过着平静的生活。一天,小和尚在清澈见底的溪流中抓到了一条小鱼,然后到岸上用细绳捆住了鱼儿,系上一块小石头,再把小鱼放回溪中。小鱼挣扎着在水中游动。整个过程中,小和尚天真的童音在格格地笑着,背景音乐则是慈悲的梵音。就在小和尚背后不远处的一块岩石上, 他的师父正背着手,平静地看着这发生的一切。然后,小和尚又依次在岸边和山崖上捉到了一只青蛙和一条与他先前“相识”的蛇,如法炮制,拴上石头,看着它们笨拙地挣扎。小和尚依然快乐地笑着。做完这一切后,还自由自在地在溪水中游了一会泳。而他的师父,则在回家的途中捡了一块十来斤重的石头。大山深处的夜晚,宁静得可以听到湖外面传来的虫吟。玩了一天的小和尚早早地睡着了,未脱的衣服上,还有着几处水渍。老和尚抱着石头进来,用一根粗绳将石头绑在小和尚的背上——孩子的睡眠是这样地深,小和尚甜甜地睡着,不知道发生的这一切。黎明来临,师父在他们的住所——湖心的木屋外细细地拂拭着佛像。
小和尚醒来了,挣扎着走到师父面前,哀求道:“师父,我背上有个石头,请帮我拿下来吧。”
“难受吗?”师父顾自拂拭着佛像,平静地问。
“是,师父。”
“小鱼也像你一样吗?”
“是,师父。”
“青蛙也像你一样吗?”
“是,师父。”
师父加重了语气:“蛇也跟你一样吗?”
“是,师父。”
“起来吧。走走看。”
小和尚艰难地走了几步,咚的一声坐在地上:“太沉了,我走不动,师父。”
“那小鱼、青蛙和蛇现在会怎么样?”
“我错了,师父。”
“去帮它们全部解开吧,然后我再帮你解开石头……如果青蛙、小鱼和蛇中有一个死了,你会一辈子在心头放着一块石头。”
小和尚笨拙地走下出庙的木船,独自划到岸边,然后挣扎着爬上山坡,来到小溪边。在水深处,他发现了缠着石子的小鱼,但是,小鱼已经死了很久。
舒缓的背景音乐响起来,小和尚的身子在微微地颤抖,他用手扒开岸边的沙石,把小鱼埋在地下。然后,他坐在溪边,第一次学会了深思。
师父不知何时已经站在了原来站立的岩石上,静静地看着这一切。
在另一个地方,小和尚找到了被缚的青蛙——青蛙还活着!解开石头之后,它游向了水深处。
背着石头到山崖上寻找蛇是最艰难甚至危险的,音乐却仍然出奇地平静,和老和尚平静关切的目光一起陪伴着小和尚爬上了山崖。但是,蛇已经死了。小和尚握着因为自己的顽劣而死去的蛇,终于再也忍耐不住,放声哭了起来。哭声越来越大,终于和如瀑的溪声汇合在一起……
这个故事确实让我咀嚼了很长时间,并决定把它写下来,同时还画蛇添足地补充一点自己反复品味而来的心得。首先,它告诉我们:深刻的教训来自一个完整的裂变,而要让这个裂变发生,则需要足够的时间。在电影中,孩子在嬉弄小动物时的快乐是完整而纯粹的,孩子在寻找被缚的生灵时的担忧是漫长的,孩子在发现小鱼和蛇因自己而死时的忏悔与痛苦是深刻的,而这个心灵中的“深”,是他自己一刀刀地“刻”出来的。喧嚣、躁动、匆忙和繁琐只能造就肤浅的印象与同样肤浅的感受,而一个完整的教育,它像一粒种子长大并开花结果一样需要完整的过程与足够的时间。只是我们的教育,还有这一份古老的从容和耐心吗?其次,我们得反思一下当前教育中的惩罚。我们总是在“极左”和“极右”两端倾斜:或者只高扬“教育需要爱心”,而放弃了对错误的必要的惩罚,以为和风细雨,就足以使万物成长;或者把学校视为监狱,视自己为狱卒,用“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胡说为幌子,仅仅因为孩子小小的错误甚至不是错误的过失(譬如他忘了完成作业,考试考得不令人满意),便施加数倍于错误的惩戒。但是,电影中老和尚的“体罚”却显得那样的公正,他似乎是在追求一种“等值的惩罚”:你让小鱼、青蛙和蛇背着石头行动,那么你自己也一样试试吧;等到你帮它们解开,我也帮你解开;如果它们死了,你就会一辈子在心头放着一块石头……这就是我们失去了太久的“公正的惩罚”。
当然,惩罚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认识到生命的脆弱、无常与珍贵,乃是电影的根本主题,所以,虽然小鱼们死了,但你却还应该活下去。而惩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你认识到自己的生命并无异于这条小鱼、这只青蛙或者这条蛇。老和尚在教育过程中,没有犯我们教师最易犯的错误:空洞地说教。他有必要的对话,以启发小和尚将自己的命运与小鱼们联系起来。但是,他更知道禅是需要“身体力行”的学问,所以他让小和尚背着石头去慢慢地认识并体会自己的错误,去感受小鱼、青蛙和蛇的感受。在小和尚触动最深的那个时刻,他甚至并没有出场,因为他不想扮演一个饶舌的智者,相信他一定知道:在禅中,在教育中,惟一重要的,是受教育者自己去亲身体会。电影中有一点是最令我困惑的,因为我从正反都可以找到合适的理由,于是理由也就不成为理由:既然佛学中小鱼的生命是和另外的生命相等的,为什么师父眼睁睁地看着小鱼们受到虐待并因此死亡?救鱼一命,也该是胜造七级浮屠啊!我的解释是:其一,生命无常,佛法永恒,正如法力无边的佛陀并没有拯救世人于罪恶的世界,而让世人在残酷的尘世中顿悟无常、寻找永恒一样,师父的目的是在让徒弟在这罪过与痛苦中获得领悟;其二,电影只是象征,正如在其他的象征中一样,鱼和蛇总是被象征为欲望,而追求佛法也就意味着肉体欲望的死亡,青蛙没有死,是不是因为从蝌蚪到青蛙的变化也可以视为一种禅悟的成长?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这一点更像上帝没有阻止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一样(在电影的“夏”之部分,类似亚当夏娃的故事将被重新演绎),师父没有阻止错误的发生,只是因为他知道:人,只有从深刻的错误中,才能获得深刻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