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回忆录》| 读书笔记11
第九讲 东方的圣经
《文学回忆录》| 读书笔记11研究佛经,是东方智者和知识分子的一个低。今天的中国学者,就缺这个“底”。
宗教、哲学、艺术。这三者看似没联系,却又紧密相连。
什么是宗教?宗教是想在无目的的宇宙中,虚构一目的。
什么是哲学?哲学家是怀疑者、追求者。科学家解释、分析,过程中有所怀疑,则兼具哲学家气质了。
那艺术呢?艺术家可以做哲学家、宗教家、科学家不能做的事。艺术家是浪子。宗教太沉闷,科学太枯燥,艺术家是水淋淋的浪子。他自设目的,自成方法。以宗教设计为目的,借哲学架构方法。
不能太早做浪子,要在宗教、哲学里泡一泡。
今天讲的是东方圣经——佛经。木心先生说,奇怪的是,世界智慧都从东方来:基督教的《圣经》自东方来,成为欧美的主要宗教,释迦更是标准的东方,二十世纪存在主义之后的哲学,对禅宗也迷。
佛教经典是庞大、丰富、杂乱的。而禅宗是精神快餐,易传。
《文学回忆录》| 读书笔记11先说佛教:大家以为佛教出自印度。故以为印度人都信佛教,其实不然。佛教在印度早已式微,婆罗门教才大。
佛教创始人——乔达摩,人们尊称其为“释迦”。据十九世纪统计,世界上的佛教徒,约五分之四在中国,包括西藏,约五分之一在日本,还有高丽。
乔达摩生在彭加尔的北方,公元前约565年诞生,比耶稣早好几百年。乔达摩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之一。他是自我牺牲,清静寂寞,思辨深刻,灵感丰富。
释迦的小名,悉达多。父亲是城邦之王。因日子过的太美满,不甘于幸福平静的生活,决定出家。
曾经绝食,体伤,却没有得到启示,复进食。门徒责其意不坚,答,健身,继续求道。后来行到一棵树下,铺好草,结痂而坐。此树称菩提树,乔达摩说,不得道不起身。沉思,二月八日,见繁星,大悟。时三十五岁,成道过程六年。
乔达摩认为,一切众生皆平等。一切苦恼源于自私、贪欲。无论贫富贵贱,如果能断绝邪念,斩断私欲,可以在另一个世界得无量幸福。当时在印度,此说很新、很平等,为婆罗门教驱赶。
这就说回婆罗门:在印度,阿利安族以主人自居,占据最高的贵族地位,建立等级制度,构架了一个奇异的几乎不可思议的宗教——所谓“印度教”,是印度宗教的总称,共有两万三千个神。这个印度教,就有四千年前阿利安族从北方带来的婆罗门的残余。
因为神多,很难追溯教主,故称原始神婆罗门,指一切最高之始。承认婆罗门是大神,也承认众小神。
印度是宗教国家,等级制度有强迫性。婆罗门教领袖,称婆罗门(Brahmin),意即胜利。次为刹帝利(Kshatriya),是武士,主军队。三为吠舍(Vaishya),指地主、工商、农民。四为首陀罗(Shudra),指奴隶、樵夫、汲水者。
印度积弱即在此。唯有婆罗门族,血统最好,通婚只限于自阶级。印度乡间的原始婆罗门教已散微。婆罗门教给印度留下最重要的,是信仰灵魂经无数次轮回再生。轮回多少,决定于善恶,前生决定今生,今生决定来生。
此律不可忽视。尼采高度重视此说,西方都重视的。
不可不信,不可全信。尼采信,信其死后灵魂还在。死不是解脱,没那么容易,死后没完。
佛教即要情境寂灭,摆脱轮回。
婆罗门教在印度势力很大,基督教也有势力。我猜想,是因佛教太深奥,伊斯兰教太抽象,基督教精神与印度不合,故婆罗门教合民众。
世上最古的经典是《吠陀经》(Veda),比《旧约》中最古的书还要古,阿利安族在喜马拉雅山高原地区时(尚未西去与南迁时)就已具有,内容是:颂赞、祈祷、礼仪、哲学。《吠陀经》著作年代不可考,总之是集体作品,许多时代许多诗的总和。
以上便是今日的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