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将三世者必败”(1)
王氏家族第三代将的命运
秦国大将王翦(翦,读 jiǎn )与其子王贲(贲,读bēn )在辅助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战争中屡建大功,除韩国外,其余五国都是被王翦父子消灭的。所以,司马迁在评价王翦时说:“秦始皇二十六年,尽并天下。王氏、蒙氏功为多,名施于后世。”
秦二世时,王翦、王贲都死了,蒙恬、蒙毅兄弟也被杀了。陈胜、吴广在大泽乡举起义旗,秦二世派王翦的孙子王离攻打赵国,把赵王及张耳包围在巨鹿城中。当时舆论普遍认为王离是名将之后,由他率领强秦之兵,攻打新建的赵国,一定会手到擒来、大获全胜。可是王离的门客却不这样认为,他说——
“不然,夫为将三世者必败。必败者何也?必其所杀伐多矣,其后受其不祥。今王离已三世将矣。”
为什么说“为将三世者必败”呢?王离门客的理由是,他的前辈杀伐太多,必然会激起人们的怨恨,从而“失道寡助”,导致失败。如今,王离已经是王氏家族中的第三代将了,自然逃不掉失败的命运。很不幸,王离果然在巨鹿之战中被项羽打败并被俘,门客的预言应验了。
“为将三世者必败”,这句话可能有些武断,但并不是没有道理。在秦代,人们是相信宿命的。比如白起在长平之战中,前后斩首四十五万,终其一生,他带兵杀过的人近百万。后来,秦始皇派使者强迫白起自杀时,白起曾经不服,他说:“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后来,他思考良久,终于明白了:“我确实该死。长平之战,赵国投降的士卒多达数十万人,我采用欺骗的手段把他们全部活埋了,就这一件事足以让我死几次了。”于是他自杀了;项羽在乌江边自杀前,也曾把自己兵败归罪于“天”。他感叹说:“是天亡我,非战之罪也。”这种归罪于天的想法,其实也是他们对自己征战杀伐行为的反思,包含着“悔”意。但是,后悔已经来不及了。他们死了,化为尘土,但他们造的孽并不能随风而去,他们的后代要承担后果,所以有“为将三代者必败”的说法。
今天,我们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与其说相信这是一个逃不掉的宿命,不如说是史家对后人的一个告诫。特别是将门之后,更应该有所思、有所悟。人们常说,虎父无犬子,将门还出将。但是,出身将门世家,如果不能兢兢业业继承先辈的优良传统,吸取先辈的教训,掌握真本领,只是徒有虚名,那么,当他真正与强敌对阵时,就难免失败的命运,这是自然之理。事实上,确有很多将门之后,无功而受爵,躺在先辈的功劳薄上不思进取,贪图享受,不仅误身也误事、误人甚至误国。
在先秦时,有一种理论叫“终始五德之传”,是战国时邹衍创造的。其核心观点是,朝代的更替就好比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相克一样。五行中,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而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按照这个顺序,从五行相克的情况可以看出,正好是隔一个相克。周为土德,根据“土克水”的原理,代周者必为水德,所以秦为“水德”,水主阴,阴主刑杀,于是秦朝施行严刑峻法。五行“隔代相克”的原理,则为“为将三代者必败”提供了理论依据。这一点,可以作为理解这句话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