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醒

西方主宰?Yes,for now

2018-04-29  本文已影响110人  果大喵喵

某一周的领读书,《西方将主宰多久》,呃。。好几个星期以前的任务。

失忆症了,不知道自己这段时间在干嘛。。

图片来自网络

从人类早期历史看,似乎西方从科学,思想上都具有优越性,是我们长期以来想当然的,西方主宰世界的理由。但真是这样的吗?

如果不是,那么山水轮流转,下一位庄主又该换到谁?

作者莫里斯在书里提出了很多很有意思的,新颖而有见地的想法:

1. 人类发展的动力,很大程度源于本性的懒惰,贪婪和恐惧心理。于是促使人们去寻求更简便,更快捷,更高回报的做事方法。也正因为如此,人们的活动变得简单而不再需要更多思考。吸尘器代替了手动扫除,而我们完全不需要了解其工作原理和内部结构。人们的高级智商限制了其所知,和想象力。

这真是个颇具讽刺意味的悖论。恐惧与贪婪我能理解,表现之一就是我们常见的焦虑,生怕自己落后淘汰。至于贪婪,十几年我写过一篇日记:对书籍和知识的追求与占有也是一种贪婪,只不过名义上好听的多。。

不过,“偷懒”的作用真有那么大?

我们在工程学中,将可重复使用的一组功能,流程,代码等等打包成模块,每次只调用模块分批处理,可大大简化工作量和提高效率。这就是一种常用的“偷懒”法。

用智能型小机器人吸尘器代替了过去手动的扫地吸尘,也是聪明的偷懒。

追溯那个最早发明轮子的人,也是为了省事和“偷懒”。

想想每次技术升级更替,都是源于人们想让生活和生产变得更轻松,效率更高。这一过程中,一定有不知多少次,发明和改革的人受到思想守旧者对他们想“偷懒”,不踏实的指责。

哈,还真是多谢了这些“偷懒”的人。

2. 作者从与以往学着不同的角度来论述自己对西方主宰论的见解。作为一个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从更大,更长久的历史背景来考查和对比所谓东西的不同。而作者的论述角度也非常新颖,其结合了生物学,社会学和地理学。作者给出的解释是,生物学和社会学从宏观角度,给出人类群体在全球范围内的相似性。而地理学则解释了群体的区域性差异。

如果单独比较作为个体的人,往往差异性更加明显:不论是从外观,基因,还是生活习惯,思想方法上。但如果将人类的群体间进行比较,群体组成成员的数量越大,越表现出惊人的相似性。

看来作者也是支持地缘政治学说的。

当然这些很多都是作者个人的观点,我们通过阅读来了解他的想法。但更重要的是学习和认识他的论证过程,如何思考,如何收集和处理原始资料。

看书多了,在一个领域进入的深了,久了,会发现往往越是在学术的塔尖,争论越激烈。各种说法不一,不仅分学派,理论学派内,不同学者的具体观点也不同。很多知识尚没有明确单一的所谓正确答案。随着知识的迭代,人类的不断发现和思考,答案也在更迭,甚至是退回、推翻。

不确定性,是人成长所必然经历的过程。

3.如何衡量人类的进步和社会发展?

我们过去总直觉的认为,社会发展一定是好事。莫里斯在书里提出“社会发展悖论”,也就是马尔萨斯陷阱。这派观点是说,随着人口膨胀,经济发展,由于资源的有限,社会的发展一定会遭遇瓶颈以致迟缓,甚至是倒退,并伴随饥荒,瘟疫,战争,气候剧变等灾害。最常被举例的大概就是明清覆灭的根本原因是白银导致的通缩及小冰河期。

老生常谈。

我倒有一种想法,社会发展的瓶颈并不一定在每个时代都以“饥荒,瘟疫,战争”等同样的表现形式,也不一定每次都是全世界型的范围。当年SAS以及今年流行欧洲的强流感病毒,如果是对标过去的医疗和防疫能力,也算重度疫情。

万物互联之下,大数据会不会引起国家间的信息战?

如今对电子产品的多度依赖算不算一种精神瘟疫?

一切事物背后都有其商业逻辑。近代通过那些容易让人上瘾的商品:烟草,咖啡,茶叶,鸦片,来打通贸易运输。不过好像总被忽略了成瘾的另一种形式:

比如,丝绸,瓷器算不算一种“审美瘾品”? 那样的触感和质地,色彩和工艺,让人爱不释手,但是,其实和普通商品的实用性有多大的区别呢。

忽然想到一句丹麦语谚语: Det der smager godt er altid usundt- 好吃的东西都不健康。有点类似中文的“良药苦口”。

我觉得所谓社会悖论的本质思想在于,一旦对一种事物过度发展和过度依赖,就必会反被其所制。历史总是虽不是简单的重复,却总押着同样的韵脚。


其他参考书:

《国家为什么会失败》

《苦难的时代:美国奴隶制经济学》

《西方世界的兴起》

《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