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养成记——父母如何培养女儿(三):对待男性的态度
作者简介
许标
中科院心理所心理学硕士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12年心理学学习
超过3000小时心理咨询经验
超过1000名青少年教育辅导经验
出版家庭教育著作《父母不知道的教育》
(系列篇最后一篇)
对于女儿培养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对男性的态度。对男性的态度将影响到孩子将来婚姻伴侣的选择——而这,将极大地影响到孩子未来的幸福!
在爱情中,女性天生重感情,用情专一;而男性在爱情中,天性是花心。这源于人类的生物进化。繁殖本能是所有生物的基本本能。从繁殖优势的角度来说,对于男性而言,是尽可能与更多的女性发生性关系,这样自己的遗传基因才能更有效的保存下去。
可能有人会说,现代社会并不是每个男人都花心啊!是的,但这是通过道德教育的结果——用道德控制了自己的欲望,这就是人类礼仪、文明教化的结果。但从生物角度来说,男性本性仍然是花心!
对于女性而言,一旦受孕以后,分娩以前都无法再次受孕。而女性一旦受孕,“十月怀胎”,行动不便,需要男性提供生存支持,也就需要认真挑选一个有能力在其怀孕期间提供生存支持,并且愿意提供照顾而不会抛弃她的男性。
如果一个女性经常与多名男性发生性关系,对于与这名女性发生性关系的男性来说,由于无法确认孩子是否是自己的,从而可能不愿提供稳定的照顾,就会导致这名怀孕女性出现生存危机!因而,从进化角度,花心的女性是难以生存的,专一的女性才能让孩子父亲确认孩子是自己的,从而愿意在女性怀孕期间提供照顾,这样的女性才有利于生存下来。
经过进化机制的选择,通过一代代的遗传,用情专一成为了女性的天性!正是这种天性,使得女性很容易陷入“感情漩涡”,一旦开始一份感情,就难以理性看待,哪怕交往的是很不合适、存在诸多不足的对象,旁人纷纷劝说分开,都难以听进去!避免这种情况的有效方法就是:具备对男人的辨别能力,一开始就不要选错,至少不会错的太离谱!
女性对男性的辨别能力,会对什么样的男性有好感,开始发展一段感情的重要影响因素是:父亲对女儿的影响!
女儿心中的父亲形象就是女性将来寻找人生伴侣的原型!这并不是说所有女性都是想找一个像父亲的男人结婚——虽然我们能够经常听到很多小女孩说长大后要和自己的父亲结婚,但父亲的方方面面,会在女儿成长过程中影响到女儿——不论是与父亲相似还是相反的特点——在女儿心里逐步塑造出理想男性的形象,这一形象会无意识地影响到女性对男性伴侣的选择!
总结下:
1、生物进化机制造就了女性用情专一的天性,这一天性导致女性一旦进入一份感情就难以自拔——不论对方是好是坏。
2、女性为了避免陷入一份糟糕的感情不能自拔,最好是提高对男性的辨别能力,能够“选准”。
3、对女性选择男性辨别能力有着重大影响的因素是:父亲对女儿的影响。
4、男性伴侣的选择决定了女性婚姻的幸福,因而,父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女儿一生的幸福!
既然父亲对女儿的一生有着这么重要的影响,那如何建立好父女关系,为孩子一生建立良好影响?
女性世界自有女儿自身能体会,父亲的言行在有形和无形地向女儿展示着男性世界,向女儿奠定了男性世界的轮廓。其中非常关键的一点是:父亲与母亲的关系。
从父亲与母亲的关系中,女儿将学得女性角色。如果在家庭中,父母是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家务分工合作,女儿将学习到女性与男性是平等的,从而获得内在的深度自信,这对于女儿将来进入社会,不论人际交往,工作,家庭,都将能够自信的面对,敢于争取自己的目标,在婚姻中追求平等相待,而不会逆来顺受。
如果父亲与母亲的关系是父亲处于强势地位,大男子主义,母亲处于顺从地为,孩子可能更多地学习到“女性=弱势/顺从”,从而在自己的成长中发展出忍让、委屈自己,习惯退让,不敢争取和坚持自己,这会让孩子在人际交往、工作、家庭中遭遇很多“性格吸引”导致的困扰和不顺,妨碍个人本可以取得的成就,在婚姻中也容易忍受委屈,阻碍个人的生活幸福。
如果父亲与母亲的关系是父亲处于弱势地位,母亲强势,女儿可能潜移默化的学习到母亲的强势,在自己今后的恋爱婚姻关系中也表现为强势,会严重影响到孩子今后的亲密关系质量,同时对于父亲的同情,导致孩子将来选择男性伴侣时可能下意识的偏向社会地位弱、能力弱的这类男性——出发点是想满足内心对于父亲同情的补偿!
由于童年时自己弱小,同情弱势的父亲也不能帮到父亲,这种没有满足的愿望一直留在心底,成年后选择弱势的男性伴侣照顾来替代性的满足照顾弱势父亲。可是学习到的母亲强势的一面又会导致真正进入婚恋关系,就会指责男性的弱势。内心“照顾”和“指责”的矛盾冲突不断斗争,必然让女儿生活不幸福。
良好的父母关系才能让女儿得到合适的女性角色的学习,而父亲自身的成熟才能建立和谐的父母关系。作为父亲,需要不断提高自身人格的成熟,才有利于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父亲对女儿成长注入良性力量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陪伴女儿。
不论是陪伴女儿玩,还是学习,在女儿的成长中留存多一些“存在感”,让女儿的成长记忆有着足够的“父亲的身影”,内心能够感受到足够的父亲的情感连接和支持。母亲让孩子学习的是女性的温柔,父亲能够带给孩子坚强的力量,“柔中也能带刚”,才有利于孩子成长为一个独立又不失适应社会的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