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之美
以前读书,总是匆忙赶进度,只在意读了多少本书。读《文章讲话》,意外发现文字之美。如开车遇到一处仙境,情不自禁弃车步行,慢慢欣赏风景。
1.结尾值得回味
从段落的设置、结尾的分析,两个角度重温《项脊轩志》,蓦然发现结尾很值得回味。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独句成段。既有物在人亡的感慨,又有对故人的怀念,情深意浓。
神似之笔,又如陈忠实先生的《父亲的树》。
“每到农历六月,麦收之后的夏天酷热,这椿树便放出一种令人停留贪吸的清香花味,满枝上都绣集着一团团比米粒稍大的白花儿,招得半天蜜蜂,从清早到天黑都嗡嗡嘤嘤的一片蜂鸣,把一片祥和轻柔的吟唱撒向村庄,也把清香的花味弥漫到整个村庄的街道和屋院。每年都在有机缘回老家时闻到椿树花开的清香,陶醉一番,回味一回,温习一回父亲。今年却因这事那事把花期错过了,便想,明年一定要赶在椿树花开的时日回到原下,弥补今年的亏空和缺欠。那是父亲留给这个世界也留给我的椿树,以及花的清香。”
两厢比较,一个含蓄内敛,苦心留白,让人悟到言外之意后不觉莞尔。一个痛快淋漓,浓墨重彩,让人在繁花清香中追忆思念。这两种用字方式像极了我们在情感表达上的两类倾向。
另一个令人拍案叫绝的结尾,要数《口技》了。“忽然抚尺一下,众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这个结尾极端而惊艳,是因为文章开头就说“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隅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首尾是简单冷落的设备,中间是大段繁杂热闹的音效,对比鲜明。使人读罢不禁凝神回想,那热闹丰富的声音原来竟是这样来的?!
2.句子的动态、静境之美
句子的动态、静境,讲究起来也很美。
例如平剧《乌盆记》里张别古的一段说白。按照动作的顺序步骤展现,听上去很有动感。“我搁下了盆,放下了罐,拿起钥匙,捅开了锁的屁股门,推开了门,拿起了盆,进了门,搁下了盆,放下了罐,关上了门,拿起床来顶上了门。”
再如,不用动作,而用听觉来表现动态,生动活泼。有《诗经·伐木》的“伐木丁丁,鸟鸣嘤嘤”,还有《木兰诗》的“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说到静境,有用动词、形容词抒发情感的静,例如“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还有一种极致的静,是连形容词也舍不得给,只列寻常的名词。如温庭筠《商山早行》的句子,“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再如赵闻礼《千秋岁》的描绘,“春去也,归来否?五更楼外月,双燕门前柳。人不见,秋千院落清明后”。作者躲得不见踪影,让读的人自己领略字词间暗示的情感。
3.数量词贴切、恰当
还有,即使是数量词,用得贴切、恰当,也让人如沐春风。
例如《核舟记》中,“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蓬,为辑,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撰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这里对于数量词的安排,排比而力求变化,锤炼文字的功力可见一斑。
再如《湖心亭赏雪》一段,“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天地辽阔,万籁俱寂的画面呼之欲出。
前面提到的几篇文章,上学时大都读过。经过《文章读本》的点拨,竟有拨云见日之感。一时间竟感叹自己当年暴殄天物,遇到珍馐美味却没有一副充分锻炼的味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