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笔记25| 强与弱的辩证关系
所谓的强与弱从来都是相对而言的,从来没有绝对的强,也没有绝对的弱。在特定的条件下,强与弱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舌头和牙齿相比,好像牙齿更强一些,因为它坚硬,且能咬合;而舌头更显得柔软,好像只会和稀泥。通常情况下,它们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配合默契的好邻居,好哥们。牙齿因为坚硬,所以经常领受攻坚克难的任务,此时的舌头只起到辅助的作用,并完成后续的工作。但偶尔,牙齿总会误伤了舌头,而舌头却奈何不了牙齿,这样的体会我们并不陌生。
如果认为牙齿就比舌头强,那也未必。时间就是一面放大镜,越久远,看得越清晰。纵观人的一生当中,到老牙齿基本都脱落了,可是有几个人因为年老,舌头给磨没啦?此时再看看孰强孰弱,一目了然。
建安十九年,曹操出征东吴。临走前曹操安排曹植留守邺城。邺城,那可是魏国的都城,是大本营。曹操这么做,是做给别人看的,明显是想让曹植接班。
曹操对曹植说:你父王23岁时,做到了县令,也有了一番作为。你今年也是23岁,要发奋图强,好好干事业啊。
曹操拿亲儿子跟自己对比,说明他心里认定了曹植。
曹植虽然有才情,但他是个实在人,史学家们称之为风骨。啥意思呢?曹植的文人气太重,既然曹操已经把话挑明了,那他就应该收敛些。
结果呢?他居然干了很多出格的事情,动不动就开party,喝的酩酊大醉。曹操还健在,他居然趁着酒兴就驾着曹操的座驾纵情驰骋,四处招摇。
这明显是放飞自我了。很明显,他觉得自己继位只是时间问题,毕竟他爹都已经说得很明白了。
的确,本来曹操是想立曹植的,但是一看他这副样子,又觉得不靠谱,决定暂时再观察一下。
彼时的曹丕在干嘛呢?其实他也是个文艺青年。
但这时候,他收敛了锋芒,变得异常乖巧。他干了一件事,寻找盟友,比如大家所熟悉的贾诩、司马懿都是他的盟友。以这两人的实力,改变历史你觉得是件难事儿吗?
曹植也有盟友,比如丁仪和那个成为笑话人物的杨修。这些人更像是文人。曹植争位失败,使得杨修变成了千古笑话。弘农杨氏的地位,其实不输司马家族,甚至更强。如果曹植赢了,杨修就是司马懿。而司马懿就成了杨修。
故事并没有结束,河内司马家族创立了晋朝,而弘农的杨氏家族开创了隋朝。不到最后别急着下结论,谁笑到最后,那笑容才会更灿烂。我们可以说杨修是有着文人气质的谋士,但很明显司马懿不是,贾诩也不是。
贾诩和司马懿给曹丕的主要策略就是,夹起尾巴做人。想浪可以,但是等自己当家了再说。
因而,曹丕对曹操大献殷勤,言听计从。有一次曹操闹头疼病,曹丕伺候的那叫一个周到,端茶送水,无微不至。人心都是肉长的,看到曹植如此不成熟,曹操自然把目光重新瞄上了曹丕。
其实,曹操真心是看不上曹丕。他曾经就直接跟曹丕说,要不是曹冲死得早,根本就没你啥事儿,你应该感谢他。
曹丕听了,非但不生气,还立马就跑去给曹冲扫墓。
终于,天平开始倾斜了。历史记载了曹操最后一次去询问贾诩,该让谁当继承人的事情,贾诩选择了曹丕。
奇怪吗?他本来就是曹丕的人。曹丕上位后,第一个立的人就是贾诩,封他为太尉。而曹植也最终用“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的绝句宣告了自己的失败。
一个人,如果想爬的更高,首先要学会放低姿态。
对,这句话就是鬼谷子说的:欲高反下。吕不韦注解道:谦谦君子,自强而示弱,示弱而有终,有终而劳谦。
无往不平形于外、高山仰止蕴其内、空谷藏峰之象的人,才是真正的君子。君子要内心自强,外在守弱。懂得守弱才能得到善终。
如果你还不够强大,不管你愿不愿意,请学会低下头,是为了有朝一日爬得更高。
《易经》曰:劳谦,君子有终,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