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知识,应该有一颗敬畏之心

2018-07-18  本文已影响0人  plato888

又是一年毕业季,成千上万的考生十年磨一剑,带着梦想走进有机会实现光明前途的考场中,又有多少人提心吊胆地等待着命运的成绩单。知识爆炸的时代,一切知识的储备仿佛都为了考场的脱颖而出,为了走上更高的人生阶梯。然而,敬畏之心的缺失,让知识成为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有坠落的风险。

      作为献礼清华大学建校百年的电影,《无问西东》讲述了不同时代背景下,几代人的成长励志故事。其中一个故事发生在民国初年,中国正面临几千年未有之变局,如何将西方理论知识运用到救国救民的道路中,当代意气风华之青年吴岭澜对于学术之价值充满迷茫,直到看见泰戈尔的访华演讲,吴岭澜才豁然开朗,跟着自己的本心,去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喜悦。“无问西东”是一种品德,抛弃功利思想,才能回归学术的本真,不受社会风气的牵制。从某种意义上说,考试促进了人类学识的进步,让各领域的人才施展才干,让各类知识的汇聚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信仰崩塌,诚信危机,道德滑坡的社会风气令人担忧。日趋商业化的大学变味了,失去了本有的百家争鸣的风气,取而代之的是流水化的教学模式。对待知识能否有敬畏之心,对于青春学子来说是影响一生的课题。对知识无功利的敬畏,才能保持谦卑朴素的求学欲望,从敬畏知识开始,从而敬畏法律,敬畏生命,培育高尚人格,青春才能方得始终,无问西东。

        曾几何时,高三毕业生在六月的毕业狂欢节中,肆无忌惮地将书本试卷撕掉并随处丢弃,他们丢弃的还有对知识的敬畏。现代社会中,金钱、名利、权利与学问并不是等价交换,“高考改变不了命运、学习无用论”等各种质疑的声音,充斥校园。时代在变迁,人人都想走捷径,谁也不会浪费时间和精力去做无用功。在遥远的西藏,有一群即将毕业的高中学生,他们不是通过撕书和扔书,而是通过跪拜学校、恭献哈达表达对知识的敬畏,对母校的感恩,也许他们接受的知识不是最先进的,他们的文化水平不是最高的,但他们的善良朴实之心,直击心灵深处。明代王阳明倡导知行合一,敬畏知识,意味着要对知识保持永无止境的探索精神,同时,也意味着要在人格上返璞归真,因为没有人格的求善,就没有知识的求真。

    像很多人一样,小时候的我很喜欢读书和写作,多年的作文集至今保存完好,梦想在报社工作。然而时过境迁,美好的理想终究被现实冲淡,最后选择了会计专业。也许,晚上夜深人静之时的读书写作并不能带给我任何人生处境的变化。快节奏的社会中,每个人忙于社交,忙于事业,忙于生活,忙于寻找方向,专注于哪个领域的知识更加务实,能为现实工作服务。毋庸置疑,知识的务实性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然而,知识的魅力不止于此,是知识让人格更加谦卑和低调,学习知识的充实感和获得感让生活丰富多彩。在无涯学海中,我们唯有仰望星空,才能让时光不至于在空虚中流逝,重拾对学习的热情。在茫茫人海中,我们唯有敬畏知识,才能在浮躁的世俗中学会思索,去追寻生命的价值。

    起风的早晨,落叶纷飞,轻轻滑过书本不留痕,书香和花香相互映衬,预示着美好一天的开始。绚丽的黄昏,夕阳西下,余辉洒在书本上,是读书伴我们度过安稳充实的一天。朝花夕拾,是知识带给我们不一样的人生意境。英国弗兰西斯·培根的《论求知》说:“当你孤独寂寞时,读书可以消遣。当你高谈阔论时,知识可供装饰。当你处世行事时,正确运用知识意味着力量。”高速发展的年代,每个人都面临纷繁的选择,唯有对自己真诚,对知识发自内心的信仰和敬畏,才能无所畏惧,勇往直前。诚然,青春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百多年前的中国正因为有一批勇于思考求索的弄潮儿推动了时代的变革,一百多年后,我们要做的就是,永葆这种对知识的敬畏,兢兢业业,探索求真,描绘美丽的青春画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