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心理学(5)-思维、言语及想象
1.
思维概述
思维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认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主要特征是间接性和概括性。思维是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
思维的特征
间接性:思维不仅能对没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借助于媒介加以反映,人通过思维还能预见到尚未发生的事件。
概括性:它可以把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抽取出来,形成概括性的认识。把抽象出来的事物的属性加以分类,用词把一类事物标示出来,这就是概括的作用。
思维的智能操作过程
分析与综合
抽象与概括
抽象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抽取出来,并舍弃其非本质的属性和特征的过程:概括就是把抽取出来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结合在一起的过程。
2.
思维的形态(任务的性质\内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
(一)直观动作思维:实际动作为支柱的思维,操作的动作是思维的支撑
(二)形象思维: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为支柱的思维
(三)抽象思维: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进行的思维,称为词的思维或逻辑思维。以词为中介来反映现实,这是思维的最本质特征。
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不同
(一)辐合思维: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求同思维)
根据思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再造性思维: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常规思维)
(二)创造性思维: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二)发散思维: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想。(求异思维)
3.
概念形成与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概念的定义
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反映。是词为标示和记载的。是思维的结果和产物,也是思维活动进行的单元。
内涵:概念的质,所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如脊椎动物内涵是有生命和有脊椎)
外延:概念的量,即概念的范围(如脊椎动物包括鸟、鱼、蛇、虎等)
概念的内涵越深,外延越窄;概念的内涵越浅,外延越广。
内涵和外延是相反的关系。
概念形成
也称概念的掌握,是指个体借助于语言,从成人那里继承和学会包含于概念中的知识和经验的过程。
人工概念是人工制造的,人工概念只是模拟自然概念,它与实际生活有很大的距离,因此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问题解决及对问题解决的研究
问题解决的定义
问题解决就是在问题空间中搜索,以便从问题的初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的思维过程。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迁移的作用
原型启发的作用:从现实生活的事例中受到启发而找到解决问
题的途径或方法。
定势的作用:人们在从事某种活动前的心理准备状态,会对后边所从事的活动产生影响,这种心理准备叫定势。
4.
语言与言语
语言:以语音为载体、以词为单位、以语法为构建规则的符号系统。
言语:人们利用某种语言来表述自己的思想或与其他人进行交际的过程。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言语是心理现象。言语要借助于语言才能实现,离开了语言。
言语活动的形式
外部言语:对话言语、独白言语、书面言语。
书面言语是用写出来的文字表达思想的言语。非常严谨、规范。
内部言语及其特点
内部言语:不是用来交际,而是为了支持思维活动进行的、不出声的言语。
特点:
1.隐蔽性
2.减缩性或简略性(简缩、不完整性)
3.速度快
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
言语运动中枢:布洛卡中枢。若受损伤,则产生表达性失语症——不会说
言语听觉中枢:威尔尼克中枢。若受损伤,则产生接受性失语症——听不懂
视觉性言语中枢:角回。若受损,失读症——看不懂
书写性言语中枢:失写症——不会写
5.
表象和想像
表象: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表象的形象在头脑中是可以被操作的,正是表象的可操作性使表象可以成为想象的素材。
想象: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
想象以表象的内容为素材,来源于表象,去和表象有本质上的差别。表象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的再现,它并没有创造出新的形象,是一种形象记忆的过程,因此属于记忆的范畴。想象则是对表象的加工和改造,它创造出来了新的形象,具有创造性,属于思维的范畴。
想象的种类
分成无意想像和有意想像,梦是无意想像的一种极端的例子
有意想像是按照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像。
有意想像可以分为再造想像、创造想像、幻想。
再造想像
根据言语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新形象的过程。
创造想像
在创造活动中,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幻想
指向未来,并与个人的愿望相联系的想像,它是创造想像的特殊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