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写作散文

简书十日,困境与走出困境

2017-09-18  本文已影响74人  虚度_色受想行识

昨天是真正加入“简书”的第十天。

说是真正加入,因为很早就知道存在简书这么个平台,注册发布文章也是一年多以前的事情。但是我一向对介入一个新平台很不敏感,多半是旁而观之,对于各类平台虽有探索的欲望但终因不得其究竟望而却步。

无论在生活还是工作中,只要在某个领域或是针对某个话题,遇到认知相似的人群就会打成一片,于是就形成了圈子,平台基于圈子而起。反之要深度介入到平台之中,就要有相应的专业能力和足够紧密的圈子。

任何一个足够熟悉某一领域或足够擅长某一事物的人,都相对更容易在平台立足,形成自己的圈子。无论是博客、微博、公众号,还是知乎、豆瓣、分答,无非是形式不同,混迹逻辑一致。如果不是有足够的特殊性,就只能做旁观者或是不介入。

我自认没有那么强的标签属性,唯一可以说的能力就是遣词造句,而又没有清晰的专注方向,所以我并没有很明确的对应意识和定位。尽管写作经历不少于十年,却并没有太多作品,也没有过分在意平台的价值。其实我不是有章法的写作者,且几年间想法的迭代速度远超落笔的速度,所以文字呈现出来的是跳跃式的,文风可能相差无几体裁题材却不那么连续。最早从诗词入手,而后散文,而后杂文,而后哲学思考,而后宗教。

虽然看似杂却有其轨迹,只是我写文章的目的性不是很强也不会强迫自己一定要写什么,造成这样心态的原因也跟圈子有直接关系,一路以来遇到对文字敏感的人很少,大都不在意文章所要讲述的究竟是什么,多半是从纰漏而非审美的角度去欣赏,得到的要么是批评要么是沉默,要么就是善意的说“应该写大家能看得懂的大众文章”,当然这是不能苛求的。

但是文章之所以要写出来,其主要的作用是对内心或观点的表达而非在于技巧或辞章,而多数时候对文字不感兴趣的人都是先从能看得懂的“外表”入手,而不是从理解作者的思想入手,只能说是无可厚非了。这也养成了我很少曝露文字的习惯,更排斥命题或投稿。

三年前偶然知道可以在微信公众平台发布文章,才算是有一席之地。我也只是几乎每年集中一两个月发布一些文章,很少连续,原因也如上所述,慢慢也遗憾慢慢也习惯。把文章发布在简书,仅尝试过一次,但是并没有看到什么效果如石沉大海,也怀疑是不是自己写的的确实有问题。

十天前,又是无意识,把几篇写的文章发到简书上,并没有继续在简书上发文的打算。却遇到了@屿木先生,他把我发的几篇文章篇篇点赞篇篇收录到他管理的专题。这引起了我的好奇,想问问对我文章的看法,没想到他不仅在文章思想层面说了自己的看法,还给予了我超乎几年来他人对我的认可,并且告诉了我一些简书的规则和技巧。

@屿木先生帮助我打破了我多年的写作困局,不论日后我是否继续为文写作,我想这对我来说都是一个重要节点。

简书十日,谨以此文,以记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