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碎片时间,让我们活得更明白?

2020-01-11  本文已影响0人  暖楠说成长

记得李笑来老师曾说过,但凡明白人,首先他的头脑中要有足够多清晰且正确的概念。

原来我第1次看到这句话时不觉得有什么奇怪,脑子里连一些概念都拎不清,更别提复杂的体系,貌似也对。

细想下来,我们从小到大学许多知识都是先从一个词的定义说起。可长大成人后的我们,脑海中那些专业规范的定义,在记忆里还残留多少?

也就是很多知识在我们脑中雁过不留痕,空留下一些哀伤和惆怅。你只记得它曾来过,至于全貌,你说——对不起,只因败给了时间。

事实的真相并不是这样。

上学那会有些同学的学习,看上去总是毫不费力,他们对一个问题经常能举一反三。相同的起点,但最后有些人就是变成了科学家,而另一些人,为了不错的考试分数,随后就还给老师。

区别在哪?所谓的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生活其实不分内行和外行,我们都是当局者。

很多时候是我们被前人的许多价值观裹挟着,你看问题初以为那个东西跟自己关系不大,没看到未来自己的模样,于是在隧道视野的局限下,远方的绿洲,在当下的你看来,只是眼前的一方水洼。

当我们把自己放在当下的每一个节点,深刻意识到任何一个节点都可能成为改变你我的那个不可思议时,或许你会开始像一头警觉的小兽,随时为自己精神的冬天储备余粮。

这时我们看问题会关注尽可能的大局,并考虑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会去考虑对方这样做是为了什么?它的内在逻辑是什么?于我而言是陷阱还是机遇?又会去考虑这件事情能带给我什么样的启发和帮助?其中又有哪些局限和破绽?

这次的经验,我怎样能把它运用到下一次中去,能相对缩短从a到z的路径,这种解决方式适合怎样的普世场景,我能想到的有哪些?我即刻可以去用、去做、去说的事情又有哪些?

瞧,如此一番,这个思维模型的提炼,才初见雏形想当年我上学那会儿的知识学习都是填鸭式的,能学好吗?

But 少壮老以,穷且益坚,终身学习不能停。现在起,我们可以利用碎片时间,把每一个概念重新拾起,并按照上述那样的思路来重塑清晰且正确的概念,这就是学习的意义。帮助我们随时走在让自己变得“有知”的路上。

这其实也是利用碎片时间,学习的意义所在。为了让自己的每一个碎片时间尽可能不浪费,更加高效、有意义,亲,我上述那番逻辑推理讲的还明白吗?[捂脸]不明白尽管拍砖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