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空传想法散文

一点关于岁月的感想

2019-02-20  本文已影响3人  年年岁岁花相识

从三十三章“撞树”开始用了三章半的篇幅讲诉了一个四十多年前的故事,本来只想写半章交待过渡,三位老人在《傻空传》里有连接上下的作用,所以必要的介绍不可缺,而且伏笔在之前都布下了。但是写起来发现篇幅不够,就一口气写了三章多。

知青故事原型最初来自父辈的口述历史,为了写的切合实际和了解准确的时间节点,我翻查了很多资料,找福建知青历史文献,看知青回忆录和阅读一些相关的短篇故事。那是我还未出生的年代,只能尽力还原,一些小细节都有考究和出处,但难免还是真实度不够。

往上溯源,那条伟大的铁路工程映入眼帘。五十多年前新生中国鹰厦铁路沿线上,几十万军民顶着天上国军飞机的轰炸,在穷山峻岭中克服艰难险阻,靠着血肉之躯仅用649天就建成一条长达694公里的铁路,173座桥梁、88条隧道,44个车站...看纪录片《移山填海》,网上也翻阅了一些寻根记录、散文诗歌。当我主动查阅这些资料时背后故事带给我的感动和震撼是无法用文字描述的。“离别天山千里雪,但见东海万倾涛”。杨树排隧道旁芳草萋萋,鹭岛海堤两侧碧波荡漾。那些为此残断肢体或献出生命的英雄在岁月中都已远去,但是终有一些人,总有一些人会到英雄长眠的墓地献一束花,敬一个礼。


如果继续往上再查找,解放战争、抗日战争、北伐战争、护国护法运动...这些会慢慢连成一幅更壮阔的英雄史诗。


我曾参观过位于南京灵谷公园内的无梁殿,那是一座建成于明洪武年间的佛教殿宇,全殿用石砖砌成,不用寸钉片木,故称无梁殿。1931年被民国政府改为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祭堂,里面的石碑刻满了从北伐到抗日战争为国牺牲将士的名录。这些都曾是鲜活年轻的生命,现在变成石碑上简简单单一个军衔一个名姓,他们背后都有各自的故事,都会有伤心的父母或许还有等其归家的妻儿,但是都在硝烟中倒下。无梁殿虽称无梁,但这一个个为国牺牲的铮铮铁骨不就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吗?看着密密麻麻的石碑,当时我如此想。


早年读余华的《活着》,王小波的《时代三部曲》,王朔的《动物凶猛》,还有六六的《王贵与安娜》,电视剧《血色浪漫》电影《我的父亲母亲》等等,都是关于那段时光岁月的描述,伤痕文学风靡一时,但是这些年逐渐淡出大众视野,是写作的人淡出了还是那个时代淡出了我不得而知。


高中时读过《清明》杂志上一个中篇小说《贫瘠时代》记忆深刻,结局时在改革开放浪潮下功成名就的男主角在医院偶遇年华老去的初恋情人,她面色枯黄、身材走样,带着满面的生活沧桑照顾着肝病的丈夫...男主角感觉自己的梦碎了,那个魂牵梦绕多年,穿高领毛衣胸前鼓鼓囊囊梳两条麻花辫一跳一跳向自己跑来的丰腴女孩消失不见,或许这是那个时代作家笔下心头想描绘的“伤痕”吧。


我外婆的两个妹妹在十六七岁的年纪穿着绿军装、胸前戴着毛主席像章,随身的背囊除了换洗衣物就是一本早就背的滚瓜烂熟的《毛主席语录》,她们被热情的手拉上开往北京的列车,要去天安门广场接受毛主席的检阅,没有钱没有计划,只有激动的情绪和勇往无前的决心。两个十六七的小姑娘就这样开始了数千公里的“大串联”,最后她们真的到达天安门广场和毛主席面对面挥手,热泪盈眶的大喊“毛主席万岁!为人民服务!”


西半球的美国,年轻人同样也在进行着一场关于青春的“嬉皮士运动”,他们驾着甲壳虫面包车,穿喇叭裤,蓄长发,在公路上喧嚣而过,去参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日本的团块世代几乎在同时代摇旗呐喊举行着一场“左派革命”。法国的年轻人在“五月风暴”、德国的年轻人在搞学运...上世纪六十年代是荷尔蒙旺盛的年代,那时的年轻人信仰着那些叫“理想”、“爱”与“和平”的词汇。


后来我的两个姨娘都留在了山村里做乡村教师,其中一个在90年代因为淋巴癌过世了,其实她很早就感觉脖子有硬块,但为了完成一学期的教学任务,不让孩子们拉下一节课硬是拖到期末考结束。她去世的时候全班的学生都去火葬场为她送行,直到现在还有当年的学生会在清明节到她墓前献花。在无数个病痛折磨的日夜,昏黄灯光下辅导小学孩子语文的她担得起这份怀念。


另外一个姨娘在山村教到学校裁撤,转到县里的小学任教直到退休,辅导留堂的学生饮食不规律落下胃痛的毛病。我没有问她是什么让风华正茂的自己坚守在山村教室里,或许是天安门广场前当着毛主席面许下的”为人民服务“誓言吧,那场关于青春的旅行以及之后数十年的坚持。


曾看过老知青相聚的场面,满头华发的老姐妹双手紧紧握着,即使吃饭也不松开,老兄弟酩酊大醉,勾肩搭背唱着属于他们那个年代的歌谣,没人忘记歌词没人忘记旋律,整整齐齐越来越洪亮...有人说那是一场灾难,是浩劫,是悲剧,是伤痕...可是我想那也是我们民族在特殊历史时期的一种信仰,一种精神,一个誓言奋斗一生。


六七岁的时候我不懂,十六七的时候不信,二十六七不屑,年过而立慢慢才能理解那些历史的不平凡。有什么理由不热爱自己的国家呢?有什么理由不为自己的民族骄傲呢?


每个年代都有每个年代人需要背负的压力,房贷比起那些来是最微不足道的。如果逆水行舟太难,退回三四线城市或者乡村,总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安居之所。我们的民族正在复兴,80后的我们父母有国家养老医社保保障,子女享受九年制免费义务教育。如果愿意静下心想想,除了自己不够努力不够优秀外,祖国亏欠我们这代人什么?


一点感想,写的杂乱。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