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圣贤同行读书国学

【论语导读】5.8 至仁至善

2017-03-29  本文已影响97人  赛德传播

【论语导读】5.8 至仁至善

有一天鲁国大夫孟武伯来向孔子请教,问孔子的学生子路、冉求、公西赤是否达到仁,孔子都说不知道,但对三个弟子各自的特长却都加以肯定,子路可以做带兵的将领,冉求可以做行政总管,公西赤则是外交人才,可以接待外宾。原文见《论语》第五篇第八章,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 ,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这段话的意思是,孟武伯问:“子路有仁德吗?”孔子说:“不知。”他又问。孔子说:“仲由啦,如果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可以叫他负责兵役和军政的工作。至于他有没有仁德,我不知。”“冉求又怎么样呢?”孔子说:“求啦,千户人口的私邑,百辆兵车的大夫封地,可以叫他当总管。至于他有没有仁德,我不知。”“公西赤又怎么样呢?”孔子说:“赤啦,穿着礼服,立于朝廷之中,可以叫他接待外宾。至于他有没有仁德,我不知。”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在世时到处宣传,时时教导学生向仁求仁,那为什么当孟武伯问到仁,善于知人的孔子却说不知自己三个得意门生有没有达到仁?其实如果孟武伯进一步问孔子他自己有无达到仁,孔子也会谦虚地告诉他那三个字“不知也”。这是因为,孔子把“仁”作为修齐治平的最高标准,而且是终身奋斗也难以实现的理想目标。仁作为做人的最最高理想,遥不可及。既然都做不到,那是不是就可以放弃呢?答案又是否定的,因为凡人应以仁为本,仁又是做人的根本,离开仁就不是人,就无益于社会。仁是做为人的共同规范,是具有普世价值,而至善的仁却是永无止境的,需要人不断完善,做无悔的永恒追求。

一个人做一件善事很容易,但要一辈子始终做善事却非常非常难。仁的这种美德也如此,一两天行仁不难,难的是一辈子,才有可能修成正果。正如孔子所言,造次必乎是,颠沛必乎是,无终食之间违仁。要一个人时时处处都做到,实在是太难了。但是不能因为太难了,就不去做,因为仁是我们人类最美好的理想,达到仁的完美境界,将是世界大同,天下太平,人间充满爱,真的再没有恨!因此,仁不仅是一个人的事,一家子的事,一代人的事,一个国家的事,而是全社会全人类共同要去追求的事!

所以,孔子要是活到现在,有人问仁乎,他老人家还是那三个字——不知也。各位志士同道啊,路漫漫其修远兮,愿携手上下而求之。

白云山人  20170329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