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阑桥
赤阑桥,桥已无存,旧址在今环城南路以北的桐城路北。
合肥赤阑桥之扬名海内外,源自南宋著名词人姜夔的词和诗。其《淡黄柳》词序云:“客居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送范仲讷往合肥三首》之二云:“我家曾住赤阑桥,邻里相过不寂寥。君若到时秋已半,西风门巷柳萧萧。”
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合肥民间悄然兴起一股“姜夔热”。一些文化界人士以“赤阑桥宅调琴琵,白石淡柳梦知音”为主题,挖掘、颂扬赤阑桥文化,这方面的诗、文、书、画如春笋,如泉涌;建设“白石知音”亭、馆的呼声响彻古城庐州。海内外问讯赤阑桥的文人、学者纷至沓来。
然而赤阑桥究竟何在?乡土文化学者考证:南宋时期合肥南城九曲河水系有会仙桥、聚仙桥、升仙桥等桥梁多座,其间池塘星罗棋布,对照《淡黄柳》一词结句“问春何在,惟有池塘自碧。”不难认定赤阑桥就在其中,或其中一座装有赤色栏杆的桥。历史沧桑,斗转星移,800 年前的这一地带已演变成现今桐城路从合肥八中至月潭庵的一段。为弘扬历史文化,市园林局于 2000 年发文公布:桐城路桥更名为赤阑桥。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江西鄱阳人,出身仕宦,“少小知名翰墨场”。少年诗人客游江淮大地,探访南宋边城合肥,感慨“抬头望神州,诚叹英雄寡!”正当诗人热忱满腔却报国无门之时,在赤阑桥畔偶遇知音。她们是一对因战乱而流落江湖的歌女姐妹,“大乔能拨春风,小乔能移筝,雁啼秋水。”这对姐妹正当青春年华,多情的诗人姜夔和她们一起“笛里关山,柳下坊陌”,“曾共西楼雅集”,“小楼灯火屡题诗”。诗人与琵琶女大乔志趣相投,心灵相通,“沉香火里笙箫合”,由知音而两心契合,结下了生死之恋。
姜夔少孤,人品清高,耿介拔俗,怀才不遇而长期漂泊,因无力救助知音摆脱歌女生涯以践“旧约”之盟而含恨终身。相思之苦,离别之恨,便成为贯穿其诗词创作最主要、最持久的主题,因而,真切感人、至善至美。他感叹“零落江南不自由”;“南去北来何事,荡湘云楚水,目极伤心”;“北望淮楚”,“算潮水知人最苦”!他心系合肥故地,梦绕赤阑桥,惊看“旧时夜色”,倾听“琵琶解语”,“怎忘得、玉环分付。第一是、早早归来,怕红萼、无人为主”。“新诗漫与,好风景总是暗度。故人知否,抱幽恨难语”。
赤阑桥畔的爱情故事,是布衣词人与女艺人之间的平等、纯真、专一的生死恋,缠绵悱恻,直到生命的尽头。在后世合肥人的口头创作中,又以此为题材,演绎出了多种版本的才子佳人式的民间传说。
为纪念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词人姜夔在庐州古城留下的这段凄美故事,合肥城建部门在桐城路与芜湖路交口,即赤阑桥之南,建造了高约 4 米,宽长约 50 米的大型浮雕,表现“白石知音”遗事。遗憾的是,浮雕上仅有四个女艺人,而独缺主人公姜白石,引起众多质疑。2006 年剧作家侯露女士创作的地方戏庐剧《魂断赤阑桥》,演出后获广泛好评。白石纪念亭、纪念馆的建设也已被相关部门列入长期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