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思简宝玉送书活动书评不惑而立

宝玉送书|历史开创未来的密码——读《祖先(Ⅲ)》(下一)

2018-05-17  本文已影响109人  海飞廉

因可能涉及有关影响对某大局的文字,原文被锁定,为书评系列的完整性,节删修正后重发。看过绕道。


历史的密码,在古往今来大神牛人的破译下,许多秘密已不能称之为“秘密”。但也正如张炎在《词源》中评南宋吴梦窗词所称:如七宝楼台,碎拆下来,不成片段。

如果把历史解读得犹如孔乙己“茴香豆”的“茴”有几种写法,或是蹊径僻道地追求什么“那些不得不说的事”等八卦,只是把文化和传统当作装饰性的小挂件,美其名曰“XX元素”来妆点自己的门面,看上去炫人眼目,但实是难成气候。小道尔。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而现今,一个个挺“近”人的,包装成所谓“道”的东西,却已经被亵玩得“人尽可夫”,哪还有“道”的本意呢?不若远观。

远观之下,历史最大的密码就是: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北宋司马光曾耗时19年编了本300万字的《资治通鉴》,书名即有此理。

三、历史的密码——兴替之道

“知乎大神”安森垚在《祖先(Ⅲ)》中用多维视角对中世纪时东西方各个大国的崛起之路进行了深入分析,力图给我们解答东西方不同历史走向之谜。下面就聊聊《祖先(Ⅲ)》那些分散在书中的话头和有些未尽之言。

✺✪✺历史的密码之:文明正统——文化同化与民族融合

文明正统得有“传国玉玺”

这个“传国玉玺”在中国自秦而制、传说是“和氏璧”琢磨的,在欧洲可以认为是罗马皇帝肯首的罗马教会(罗马教廷前身),实质都是文明传承的代表。“正统”它向来不是谁说了就算的,就是拳头大也未必管用,必须得上天赐福或大伙儿公认才行。

中世纪时期,即使后来西罗马帝国已不复存在,东罗马也被改称“拜占庭帝国”,但作为代表着当时最高文明的、集“希腊—罗马”文化和基督教文化大成的罗马,仍然是“正统”地位不可撼动。一个个蛮族之国,就是现在都说是文明人的日耳曼民族,都拼命往上凑,给自己脸上贴金。

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日耳曼人纷纷建国,罗马行政机构在欧洲全面撤退或失控。但在东哥特人控制的意大利地区,还有一个罗马帝国的政治机构硕果仅存,就是罗马教会。当时它代表的是罗马和基督教的古老传统,是必须的正统。

法兰西国王克洛维一世洗礼

当罗马教会将大批罗马遗民聚集在自己周围,屹立于日尔曼人入侵造成的废墟上之时,“神”的光芒四射,“正统”的地位不可撼动一直至今。可以说,后来欧洲每有国王登位往往有教皇施礼加冕,开始的源头在于,蛮族自认“文明”同化而向文明正统的靠拢,也是正统认可蛮族“文明”了的象征。

中国呢?“正统”不仅看文化传承,还看主体民族,以前还有和氏璧打制的这个“传国玉玺”。“传国玉玺”说起来好像挺扯的,一个“死物”而已。但想想中国人信奉的“道”就不难明白,万物有灵,“传国玉玺”更是集天下气运于一玺。所以它出现在谁的手里,本身即是天之所选、国运所承,“受命于天”的人不是“天子”这个天下共主还会是谁?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主体民族的意思,就是离开了汉人这个中华民族的主体,来谈中国正统和文明传承的都是扯淡!

从“汉人”“唐人”“华人”,再到“汉族”这个称呼的出现,始终是中华大地上族群的凝聚主体。这种主体优势体现在汉人在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所具有的主导与核心作用,以及周边少数民族对汉人政权与文化的向往和认同,其“正统”地位是不可撼动的。

某国德川幕府时代的情报官员曾组织写过一部中华帝国情报书《清俗纪闻》。1779年,就是清朝乾隆时期出版的。当时幕府大学头,相当于中国国子监祭酒的林衡和黑泽惟直、津国中井三位写的序言,都直接用中国文言文。

林衡序:“抑夫海西之国,唐虞三代无论也,降为汉为唐,其制度文为之隆尚,有所超轶乎万国而四方取则焉。今也,先王礼文冠裳之风悉就扫荡,辫发腥膻之俗已极沦溺,则彼之土风俗尚置之不问可也。而子信之有所撰,盖不得已者也。”

黑泽惟直序中说:“我东方古昔盛时,聘唐之舶留学之员传乎彼而存乎此者,则皆三代圣王之礼乐。则今日民间通行礼俗有不同于彼变于夷者同也。”

意思就是,极力推崇中国唐虞三代以至汉唐文化,贬斥满清的“辫发腥膻之俗”。言下之意呢?就是中华文明的正统完全保存在某国,反观满清已成为“蛮夷”,中华文明在中原本土上断掉了。对于“斯文扫地”的满清,他们当然是看不起的。

话是这么说,道理也仿佛有些,但对于中国人来说却绝不会认可,尤其对这帮子后来打着攘除满清、恢复华夏之类旗号的侵略者,难道叫我们夹道欢迎“王师”?还是孙中山“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必须来得更正统些。

文化认同是民族融合最基本的前提

西方文明的正统从古希腊传到罗马,中间又被基督教横插一脚,算是正式架构起了西方文明的两大源头,或者说内核。这是罗马时期起就得到了西欧各国和各民族广泛认同的。

罗马在意大利半岛立国时民族人口并不多,所以很早就有容纳和同化其他民族的经历和意识,不论发现于何处,无论来自奴隶或外族人,哪怕来自于敌人或野蛮人,全部据为己有。理论上同化后的第二代就可以成为选民,连罗马皇帝也是出身各个民族的都有。

西方世界为什么在许多时候能够说到一起,渊源在这里。简单说,就是都认这个老祖宗。当然这是文化上的老祖宗,就族群而言也所余无己,反而是当时罗马治下的“蛮族”当道了。

我们现在一说日耳曼人就会想到德国人,这还是那个希特勒的功劳。其实现在遍布欧洲的多是日耳曼人,在中世纪罗马衰落时就是这个局面了,是罗马帝国大肆使用日耳曼佣兵的无奈选择,当然也是欧洲文明民族与“蛮族”融合的结果。不过罗马融合得把主体民族的地位都丢了,为日耳曼“蛮族”作了嫁衣。

华夷之辨

中国的民族融合应该说比欧洲深刻多了,自周王朝和春秋就建立起“华夷之辨”的系统理论。华夏族群居于中原,自为文明中心,对其他则以华夏礼义为标准进行族群分辨。

区分人群以礼仪,而不仅仅以种族,合于华夏礼俗者并与诸夏亲昵者为华夏、中国人,不合者为蛮夷、化外之民。如鲜卑慕容氏的燕国就被东晋当作自己人,而汉人建的冉魏却是蛮夷,得征服这不臣之地,就是这个理。

再来说说某国这个地,在甲午战争的时候,竟然发布了一个所谓的《讨清檄文》,号召中国人起来驱除满清鞑虏,恢复汉人江山,檄文说:

满清氏原塞外之一蛮族,既非受命之德,又无功于中国,乘朱明之衰运,暴力劫夺,······夫贵国民族之与我富士民族同种、同文、同伦理,有偕荣之谊,不有与仇之情也。切望尔等谅我徒之诚,绝猜疑之念,察天人之向背,而循天下之大势,唱义中原,纠合壮徒,革命军,以逐满清氏于境外,起真豪杰于草莽而以托大业,······卿等速起,勿为明祖所笑!

这个根本就没有与我们融合的所谓“富士民族”,居然与我华夏“正统”相提并论而起兴“义兵”,你说可笑吗?这样的檄文不过往自己脸上贴金、侵略忽悠的托词罢了。当时和现在都还有人会信,真是醉了。

当下中国藏疆之地,都有不认同华夏文明的分裂分子,这是非常可怕的。连文化都不认同的“蛮夷”,谈什么民族融合呢?湾湾的那些日遗分子大搞多年的“去中国化”,老祖宗都不愿认,比单单说“TD”危险多了。

语言文字的同化是最深刻的融合

这种同化,有一种是刀枪驱使的被动,另一种是学习先进文化的主动。无论那一种,都是源于统治的需要,因为这是民族融合的基础。不管是“蛮族”向文明进化,还是文明民族同化“蛮族”,都须有这个过程。

在欧洲中世纪,当原本蛮族的那点语言词汇已不足以表达出罗马的那么多高级词汇之时,学习拉丁语成了必然之选。所以,拉丁语成了罗马人和日耳曼上层人的沟通语言。

日耳曼的法兰克部,是率先完全罗马化、说拉丁语的。正式建立法兰西王国的克洛维一世,也是第一个皈依罗马教廷天主教的蛮族国王。这是对罗马“正统”的靠拢,当然也是为了统治麾下原罗马人的需要。

现在的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都属于拉丁语系,所以相互学习对方语言是挺容易的。而跑到不列颠去的那几个日耳曼部族不愿被拉丁语同化,“夹生”搞出了现在的英语,倒成了国际语言。美国电影《阿基拉和拼字比赛》中的那些拗口烦人的英语词汇就不少有着拉丁语的渊源。

中国古代也有这样的语言同化过程。中国人的概念,不仅是地域上的,也是文化上的,只要说汉语、用汉字,认可中华文化传统,认同中国一统,就是华夏的文明人。现在个别条件不符合的也没关系,一些个少数民族我们也认了,而像“湾湾”,你不认也得认;对于某国人,则是你认我也不认你!

再说下某国,一些人老是把其侵华与满清入关作比较。我们就先说说语言吧。某国在东北和台湾都实行某语教育,不准汉人说汉语写汉字,这就是从根本上消灭汉人汉文化。而满清从皇帝带头学汉语用汉字,遗诏都是满蒙汉三种文字写就,文化基本是被汉文化同化了的。

而且,满族向来认为自己是黄帝后裔,认同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真伪姑且不究,只说这心思至少是满满的中国人情怀。一旦入主中原就认为自己是中华上国,传承华夏正统。

某国是这个性质吗?明治维新以后,不忿叫我国做“居四夷之中”的中国,为了培养富士民族的优越感,改用“ZN”的蔑称。

1950年代关押抚顺的某国战犯反省犯罪原因时都说:“那时我们根本没有把中国人当成人,感到如同屠宰猪羊一样”。

这些某国人有当成是中华民族一份子的心思吗?根本没有融合同化的想法,何止是高高在上,视汉人连猪狗都不如。细菌战干的是断子绝孙的事。去其文、断其史、灭其种,这个比希特勒屠杀犹太人恶毒得多了。

如果二战时真被某国全部占领中华大地,法西斯联盟夺得胜利,天晓得它会怎么写历史。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中华历史断了,某国会恬不知耻的说它才是自古以来的“中国”,富士民族如何如何,反正没中华民族什么事了。

再说说现在我们的英语教育,主课分值甚重,而且越来越低龄化,从幼儿园就开始进行双语教育,某种意义上也是在潜移默化中被融合同化。

说实在的,从语言到习俗,从教育到审美,现在的方方面面都造成了华夷之辨的颠倒。文化自信任重道远!


被锁原文

上文链接: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菇凉

下文链接:

长使英雄泪满襟

✺✪✺历史的密码之:王朝存亡——强权人物与社会矛盾

合久必分并非天下大势

✺✪✺历史的密码之:历史走向——文化基因与统分渊源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