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特的一生》的导读本的读后感
2017年10月18日
今天下午开始阅读《奇特的一生》的导读本。也开始记录时间开销,没怎么参与同事们关于其他问题的讨论。读书的时候并不是完全沉浸,会开小差,偷听同事们讨论的问题,思维展开翅膀飞一会,发觉自己走神了就把刚才的内容再看一遍,有时甚至要轻声地读才能看进去。不过这样肯定比参与讨论收获多一些,因为“飞”的工夫想的那些问题后来发现不说也行。
(也会担心下午我个人这样的转变会不会有点离群,稍后发现还好,可能还需要继续观察。)
导读本是一本小册子,里面集合了几位当代作家对原作的理解以及自己的实践内容。原作还没读已经让我受益匪浅。
机缘
以前只是听过“时间管理”这件事情,可能下载过几个相关的APP累积使用时间不超过1天,后来在李笑来的文章里看到他推荐这本书,又读到过他关于时间的解读“时间不可被管理”,当然也只是停留在“好有道理啊”的阶段。这次买书为了参加活动凑数,把这本《奇特的一生》也加入了购物车。
记录
我一直知道记录是一个好习惯,我姥姥今年将近90岁了,她有一个习惯就是记录和自己身体相关的内容,比如今天吃了多少,身体各部分感觉如何等等。这样做的好处:一是自己能对自己的状况有个掌握,二是便于医生了解你的情况。像我平时生病看医生,医生问我这种情况持续多久了,我都答不上来…所以我猜想这是姥姥长寿的秘诀之一。
这本书说的也是记录这件事,不过记录的是时间的开销。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就在他的日记里面,他每天如实的记录自己做的每件事情消耗的时间。
1.长期目标的重要性,为自己设立一个长期的目标几年内要达到什么或者是这一生你要做成一件什么事情,然后细分,具体到每一个月甚至一天。
2.投入与产出,有的时候你这段时间确实是在学习某些内容,然而你学习这些内容并不能给你带来什么收益。
3.输入与输出的平衡,字面意思。
4.经过一段时间的统计,找到自己一天之中效率最高的时间把它用在最适合的事情上。
5.也可以通过事件来进行归类,花在同一类型事件上的时间是多少。
6.尽量感知时间。
以上几条是我第一遍阅读《奇特的一生》导读本的笔记。
巧合
我有一个频繁看时间的习惯,大概是我几年前养成的,当时是因为我心里经常对这个时刻正在发生的事情感到不安(我现在的理解这种心情就是不安),我搞不清状况,又不擅长或者懒得分析,所以我会在心里询问一些关于当下状况的问题,比如:这件事情能不能成功、我这样做对方会不会生气、他这么说的原因是不是因为他对这件事情有误解等等。然后问题的答案就来自于当时的时间,这个时候我看一下表,如果分钟的数字是奇数问题的答案就是肯定的,如果是偶数问题的答案就是否定的。所以其实我并不是真正的关心现在的时间是几点,而只是分钟的数字而且。
此前我对频繁看表这个习惯很不喜欢,一直想戒掉,但很难。不过我确实对时间有一定的感知能力,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感知时间的变化,例如“刚刚过了几分钟?”我的感觉基本准确(如果精神紧张的情况下,会有估计错误的情况。),较长的时间段我是还需要锻炼。一个这样的习惯让我在今天看到了一点好处,但我并没有因此感到兴奋,我还是不喜欢这个习惯,不过也算是种巧合吧。
发现
还有一点自我观察就是,我发现自己输出的时候是精力最集中的。最近一段时间都是搭同事的车回家,在车上总觉得没有坐公交车自在。有意无意的就想观察一下同事的脸色,适当地时候还要回应一下不太感冒的话题,不然总觉得自己不礼貌。前天包里背了一本《断舍离》在车里举着书半天愣是看不进去,后来我改成了在这个时间写作,感觉还能投入一些。但是就目前我觉得最有效的写作时间还是晚上饭后睡前。
时间统计法我还是会尽力坚持的,之后再来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