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陪伴营1月 || 宋元06《宋元时代》宋四家之米蔡
参与方式: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想法,自选角度、自选方法,自选写作内容,用一个月的时间学习“宋元”时期的历史并用文字记录学习成果或学习感悟。
————————————————
昨天说到“宋四家”之中的苏轼、黄庭坚,今天续说“宋四家”中的米芾、蔡襄。
侵删米芾
米芾(1051年-1107年),米或芈姓,初名黻(fú),后改芾,字元章,别名:米襄阳、米南宫、米颠。祖居太原,后迁湖北襄阳,被贬后居润州(现江苏镇江)。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
米芾在书法上造诣深厚,篆、隶、楷、行、草等样样精,临摹古人书法,形神兼备,达到乱真的程度。现传于世的王献之墨迹《中秋帖》,据说就是他的临摹真本,与王献之的墨宝难分伯仲。米芾所书《蜀素帖》,亦叫《拟古诗帖》,是天下第八行书,被后人誉为中华第一美帖。他的画作也独具个性,山水画自成一派,艺术风格里追求的是自然。他所创造的“米氏云山”都是信笔拈来,不做作,把江南水乡的“烟云雾景”,“天真平淡”,“不装巧趣”的景色尽收眼底。
米芾的个性怪异,举止颠狂,常常见到怪石就视为兄弟,膜拜不已,被人称为“米颠”,但不影响人们对他书画的欣赏。宋徽宗时诏为书画学博士,人又称“米南宫”。
米芾是个全才。能诗、擅画、精鉴别,并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这在“宋四家”中首屈一指。
米芾平生在书法方面用功最深,成就也最大。少年时代苦学颜、柳、欧、褚等楷书,打下了深厚的功底。苏轼被贬黄州时,他去拜访求教,东坡劝他学晋,听从老师的教导于1082年(元丰五年)开始,潜心研究魏晋书法,以晋人书风为指引,学便了不少晋人法帖,甚至将其书斋也取名为“宝晋斋”,有如此的学习态度,取得佳绩是顺理成章的事儿。
侵删蔡襄
蔡襄生卒年(1012-1067),别名:蔡君谟、蔡忠惠、蔡端明,字君谟,兴化(今福建仙游)人。北宋名臣,书法家、文学家、茶学家。
蔡襄童年时受到外祖父卢仁的严格教育。他十五岁参加乡试,十八岁游京师,入国子监深造。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参加开封乡试,获第一名。天圣九年(1031年),获进士第十名。随后进入国家政权机构任职。
任职期间,由于没有卷入重大的政治斗争中,仕途还算平稳,先后在宋朝中央机构担任过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务,并出任福建路(今福建福州市)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今河南开封市)和杭州府事。死后赠礼部侍郎,谥“忠惠”。
蔡襄在宋仁宗时期供职“知谏院”时,直言敢谏,遇事从不回避,对那些权贵之人起到了震慑的作用。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君主要知人善任、辨别邪正;大臣要秉功执法,国家才得以安稳。
蔡襄不仅本职工作干得风声水起,凭着自己多年对书法的潜心钻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宋四家”中,蔡襄年龄辈份上,在苏、黄、米之前。四位从书法风格上看各有千秋,自成一派,前三位都以行草、行楷见长,而蔡襄更喜欢写规规矩矩的楷书。
蔡襄的正楷、行书和草书,浑厚端庄,淳淡婉美。当你展卷欣赏时,有一缕春风拂面,充满温雅之气。生前就受到很多人的追捧,就连苏轼、欧阳修,黄庭坚也对他也赞赏有加。苏轼在《东坡题跋》中指出:“独蔡君谟天资既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变态无穷,遂为本朝第一。”欧阳修对其的评价更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自苏子美死后,遂觉笔法中绝。近年君漠独步当世,然谦让不肯主盟。”黄庭坚也说:“苏子美、蔡君漠皆翰墨之豪杰。”
宋仁宗特别喜爱蔡襄书法,曾下诏命令其书写御制元舅陇西王碑文和迩英阁御撰碑文,足见其功底深厚。
这些大咖的评价,更加说明了蔡襄书法的水平达已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对后人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就不足为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