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古代文化历史.地理.人文

黎照寰:一个弃官从教的大学校长

2018-03-26  本文已影响87人  林海青蛙

       引言:黎照寰是一个学霸型留美达人,更是文理兼通的全才,曾拿过美国四所名校的学位,在哥伦比亚大学与孙中山相识并成为“忘年交”,他与廖仲恺、于右任、马君武、王伯群、孙科等国民党大佬也交往密切,曾协助宋庆龄发起组织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黎照寰与唐文治是执掌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时间最久的教育家。

2018年是黎照寰先生130周岁诞辰,这位曾担任交通大学校长达13年之久的教育家,绝对是一个名垂上海交通大学史册之人,他曾是执掌交通大学时间最长的校长之一,在其掌校期间,也曾是交通大学最为辉煌的黄金时期,当时的交通大学甚至被欧美学界誉为“东方的MIT”。

黎照寰

黎照寰(1888——1968)字曜生,广东南海人,1888年出生于广东省南海县狮山镇黎边村,这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传承的古村落,黎氏家族已经在此繁衍生息了数百年之久,黎照寰的故居就坐落在这里,其儿童时代也一直居住在这里生活。

黎照寰少年时代曾就读于广州府中学堂和两广游学预备科,在其经商兄长的资助之下,于1907年自费赴美国留学,19岁的黎照寰先后在美国东部几所名校之间游学,并先后获得哈佛大学理学学士、纽约大学商学学士和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硕士、宾夕法尼亚大学政治学硕士等四个学位,可谓是文理兼通的全才,其学识非常渊博,他也热衷于各种学术研究活动,在美留学期间,黎照寰曾参与创办了留美学人组织的“中国科学社”和“中国问题研究会”。

1910年11月初,正在美国的孙中山应邀到哥伦比亚大学进行演讲,期间孙中山与黎照寰这位广东小老乡进行过两次交谈,黎照寰立刻被孙中山的思想和抱负所吸引和折服,黎照寰后来曾记述了他与孙中山的初次晤面,“一见如故人,很自然地我起了敬爱之心,连日独与长谈后,我加入了同盟会。”

1910年即加入中国同盟会的黎照寰,并没有参与同盟会的具体革命活动,而是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学业之中,孙中山实业救国的理想对黎照寰还是有一定的影响,同时也说明早期的中国同盟会也是一个比较松散的组织。

1919年秋,已过而立之年的黎照寰留美归来后,入职香港金融业,先后在香港工商银行、华商银行工作,并担任一定的管理职位,香港与广州具有特殊的关系,爱国华侨支持革命的汇款,大多通过香港转入广州军政府,充实了军政府的财力,对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起到了一定的保障作用,黎照寰尤其与当时担任广州军政府财政部长的廖仲恺交往甚密。

1922年,黎照寰辞去在香港的工作,开始游历欧洲,黎照寰在美国留学12载,对欧洲大陆一直很向往,这次终于有机会圆梦,黎照寰仅在德国就居住了接近一年的时间。

1925年,黎照寰结束在欧洲的游历,应邀出任中国公学商科教授,这是他的第一次从教经历,中国公学与同盟会革命党人渊源颇深,于右任、马君武等国民党元老级人物也都曾在中国公学执教。

1925年7月,广东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邀请黎照寰在政府内任职,黎照寰遂辞去在中国公学的教职,从上海南下广州,在广东国民政府交通部任职,并曾出任广九铁路管理局局长。北伐开始之后,黎照寰又随同国民政府移师汉口,他利用工作之余,还编撰了一本《中山先生之革命政策》的小册子。

1927年4月,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之后,黎照寰应新任交通部部长王伯群之邀出任交通部铁道处长,同时兼任财政部参事。

1928年10月,南京国民政府改组,全国铁路运输管理职能从交通部分离,专门设立了铁道部,由孙科出任铁道部部长,孙科盛情邀请黎照寰出任铁道部参事。

1929年1月,黎照寰正式就任铁道部参事,在参事厅起草文件,为管理全国铁路而出谋划策,还曾参与国民政府与比利时等国的谈判,积极争取利用退还的庚子赔款修建陇海铁路。黎照寰因工作能力突出,很快提任铁道部常务次长,主要负责对外协调,筹措各方经费,以确保国有铁路建设,粤汉、陇海、杭江等线铁路建设计划陆续开工。

1929年6月,黎照寰以铁道部常务次长之职兼任铁道部交通大学副校长,铁道部交通大学由设在上海本部、唐山土木工程学院、北平铁道管理学院合并组建,由孙科出任校长,黎照寰具体主持和负责学校的日常管理。

1930年10月,黎照寰辞去铁道部常务次长之职,开始专任铁道部交通大学校长,从此由仕途转入高等教育领域,并执掌交通大学校长达13年之久。

黎照寰校长

黎照寰放弃仕途而专心致力于高等教育,这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是比较罕见的,正是由于黎照寰曾经任职于铁道部,交通大学才得以获得充裕的办学经费,进而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无论是校舍建设,还是系科建设都得到了长足发展,校园面积也扩大到了近500亩。

黎照寰在其掌校期间,交通大学先后成立了科学学院、管理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电机工程学院,中国文学系、外国文学系,逐步形成了以工科为重点,理科为基础,兼重管理的教学体制。

黎照寰主张教育独立,坚持自主办教育的原则,反对整齐划一式的模式化教育,力主学术自由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此他曾与教育部发生激烈的冲突,由于交通大学的办学经费来源于铁道部而非教育部,当时教育部对交通大学的办学模式也有些无可奈何,交通大学在黎照寰的领导之下,进入黄金发展时期,很快就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大学,其中黎照寰的贡献可谓是居功至伟。

1932年的“一.二八”淞沪抗战中,黎照寰响应老朋友宋庆龄的号召,积极支援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英勇抗战,特意在交通大学校园内设置了一所伤兵医院——国民伤兵医院,积极救护英勇为国而战的伤兵。

宋庆龄左侧为何香凝右侧为黎照寰

黎照寰在1919年回国之初,就曾在上海拜见了孙中山,因此与宋庆龄相熟,并与之保持了终生的友谊,他还曾积极协助宋庆龄发起组织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1936年3月,中苏文化协会上海分会成立时,潘公展、焦积华、李公朴、欧阳执无、方焕如、杜月笙、林柏生、王晓籁、褚民谊、张寿镛、欧元怀等11人为理事,黎照寰被推选为会长,积极开展募集资金活动,并与当时苏联驻沪领事馆联系业务事宜。

1937年8月1日,铁道部交通大学被划入教育部管辖并更名为国立交通大学,“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国立交通大学上海总部迁至法租界内继续办学,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日军又占领了上海租界,国立交通大学总部从上海转移至重庆九龙坡,汪伪政府随之接管了交通大学,具有民族气节的黎照寰不肯与汪伪政府合作,至此结束了他的交通大学校长生涯,此后,黎照寰先后在沪江大学、圣约翰大学和立信会计专科学校出任教授,以高官之躯甘愿当一名普通的教授。

1950年,黎照寰被位于杭州的之江大学校董会推举为之江大学校长,当时这所教会学校不再接受任何来自国外的办学经费,一些美籍教授也都陆续回国,时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丹等人来接收之江大学时,黎照寰交出了之江大学的所有校政和校产之后,又回到了他所熟悉的上海。

新中国成立之后,黎照寰先后被推选为上海市政协第一至第四届委员、副主席,也是全国政协第三、第四届委员,还曾被推选为上海市第一届至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上海市中苏友好协会副会长。

晚年的黎照寰曾撰写过多篇与孙中山相关的历史回忆文章,诸如《(有关中华革命党活动之回忆)一文的补丁》、《对于(孙中山先生辛亥南北议和时的口头两个指示)》、《关于孙中山移住永丰舰的经过和永丰舰以后的活动》、《对(追随孙中山北伐回忆录)的三点补正》等等。

黎照寰自从在美国与孙中山相识以来,即十分敬仰中山先生,始终追随中山先生,当年还曾一度担任过孙中山先生的秘书,直到晚年仍然与宋庆龄先生保持密切的交往和书信联系。

十年文革期间,一生经历复杂的黎照寰未能幸免,被囚禁在监狱之中,他未能挨过那段特殊的历史岁月,于1968年9月26日含恨去世,享年80岁。

黎照寰以他独特的人生经历,为中国近现代的铁路事业和教育事业以及民间外交做出了自己独特的历史贡献,国人不应该忘记他的存在。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