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大贯通

2018-06-20  本文已影响0人  9e1147d6cb61

  【一、知识付费】

      近年来,网络上兴起知识付费app层出不穷,像罗振宇的得到app,李善友的混沌研习社都算是相当成功的典范,吸引了大量对知识“渴求”的公众。但问题是这些app卖的是知识吗?

        以罗振宇的得到app为例,通过互联网思维运营以及罗辑思维节目所积累的一定人气,打着“终生学习”的口号鼓动了大众对知识匮乏的焦虑感,进而使得很多人甘愿花费金钱与大量的时间投入到上面去。

        窃以为,得到作为一个商业化的互联网产品收费无可非议,但我所反对的是其主张的“碎片化阅读”和用他人代读的方式来替代自己读书的做法,这不但无益于人们对具体知识系统化的认知,而且严重降低人们深度阅读的能力,使得人们对知识的理解至始至终仅仅停留在浅薄的层面上。

【二、到底什么是知识】

到底什么是知识呢,像我们每天浏览的新闻,八卦算知识吗?答案当然不是,它们充其量仅仅是资讯,但是如果说的是“新闻学”那就可以归纳为知识,为什么呢?个人对知识的理解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①不“体系”不知识。

        简单的理解就是任何对知识的获取一定是系统化的,整体的,结构有序的、具有逻辑性的。这也是我从马克思哲学唯物辩证法中的“联系观”所总结的原理。

        要知道,我们当今所学到的一切复杂的知识,无论是数学、物理、生物、化学等自然科学还是历史、政治、经济、心理等人文科学,他们的发展一定是有其规律的,一定有是因果关系的,一定是由简单到复杂的。

        因此,即使你无法称为任何一个领域的专家,也应该首先通过阅读一些最基本的书籍了解其工作原理。比如以前我读了一本叫做《影响力》的心理学书籍,我就会再通过阅读一些关于心理学基本原理常识与发展史的书籍,由此形成对心理学一个整体的,基本的认知,从而构架自己的知识框架与结构,以便在日后的学习到相关内容知识时不至于手足无措。

②不“实践”不知识。

        这也是我从马克思哲学里所抽取的概念,在马克思哲学唯物主义论中“实践”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原理,因为人们之所以认识一件事情其根本目的是用于实践。

        读书也一样,我们之所以阅读,其最终目的是希望将我们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中,以此希翼让生活更加美好。

        窃认为,如果不能将我们从书本所学的知识运用在社会生活中,那么它们就永远是躺在书本里的“知识点”、“概念”、“定义”,而称不上是知识。人们常说的知识改变命运,我想通常指的是后者而非前者。

【三、如何学习知识】

        因为担心上来直接讲理论会造成一些读者的阅读障碍,因此我将举例子来做下知识背景。

        相信许多人在学生时代都对数学、物理有着深恶痛绝的感受。面对如此厚重的书本和学习内容往往内心产生畏惧与抵触。

        但是,你们是否想过其实我们初中,高中或者大学所学的知识往往两三页A4纸就可以全部囊括在里面了。很多人或许会说我在大言不惭,几张A4纸仅仅只能将所学的知识概念定义抄写下来,没错,我所说的就是其定义概念!

        大多数人在上学的时候无论是数学老师还是生物老师,物理老师课堂上都强调过知识点概念定义的重要性吧,因为那是构成一切学科的基础。

        就拿物理学举例,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牛顿的三大力学定律,不论是第一定律还是第二、第三定律,对它们的定义字数通常加起来不会超过三十个字。

        像高中物理,每一章节其实往往我们就学一个知识点,这个章节看似字数很多,其实不过都是围绕这个“知识点”所展开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理解所学的“知识点”,而对于这个知识点的定义字数也十分的简洁,清楚,明了。

        也就是说,我们应该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知识点的定义上,只要将定义理解透彻就无须花费那么多的时间浪费在大量解释性描述性的文字上。这也是对“二八法则”的应用(将精力花费在最重要的20%的事情上)。

        以上的例子都是为了引入我想讲的一个概念——知识元。

很多人疑惑了,知识点我懂,知识元是什么?如果从定义上讲是指不了再分割的具有完备知识表达的知识单位。这很好理解,比如数学中的名词“集合”就是一个知识元,数学中有对“集合”作出定义,“集合”这两个字已经不能再分割拆解了,你总不能将它再拆解为“集”与“合”两个字吧,这就仅仅成了单音的汉字,与数学无关了。

从古至今,无数的科学家将一个个所发现的规律,原理,现象等等通过简短的文字或者简洁的数学公式表达了出来,其目的都是为了让公众更好的理解,这些都浓缩了前人的精华之精华,只有将一个又一个的知识元的概念弄的透彻才能将无数的知识元串成知识链,实现知识大融通。(未完待续)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