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喜欢郭敬明没什么好丢人的
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人知道郭敬明,还有多少人看郭敬明。
01
知道并喜欢郭敬明是初三,当时的同桌是一位叫梁子的女同学。在当年的我心里,梁子同学是一位神奇的存在。她辍过学,打过工,而后又开始重新上学,和自己的亲弟弟一个班,这个班的数学老师还是她的亲姑姑。
更神奇的是,她明明是一个长的漂亮,头发乌黑发亮的女生,却留着男生的板寸。忘记了是怎样的契机,她把那本《郭敬明全集》拿给我看。只记得,第一个故事是《猜火车》,第二个故事是《梦里花落知多少》,第三个故事是《幻城》。
那个上午,讲桌上的物理老师讲着串联并联,而我坐在窗边的位子上,偷偷看了整本小说。窗外的阳光慢慢变强,我听见书轻轻翻动,听见眼泪滑过脸颊的声音,以及物理老师突然加大音量的那几句讲课声。
一口气看完了整本全集,心里闷闷的,哭到眼睛肿,梁子问我好看吗?我说好看。那是我第一次知道郭敬明,第一次接触到青春伤痛,第一次开始去想那些友情、爱情,以及来来往往、走走停停。那个上午,窗边的阳光,课桌底下的小说,哭红的双眼,闷闷的情绪,让我明白,我的青春期来了。
02
2015年7月,《小时代4》上映,由于首映是工作日,我和海利便买了第二天晚上的票。第二天一上班就兴奋的不得了,中午和同事一起吃饭聊天,很开心的对她说,晚上要去看《小时代》。
不过下午5点,就开始激动,心里碎碎念时间怎么这么慢,怎么还不到6点。好不容易等到下班,赶紧关上电脑,拿上包包,冲向电影院。
和海利汇合的时候,她已经取好票。急匆匆的赶往四楼,到放映厅的时候,里面已经有不少人,找到我们的位置坐下,几分钟后电影就开始了。
忘记了整场电影的故事情节,也忘记了她们之间的恩怨情仇,只记得整场电影里我一直哭,一直哭,不为别的,只为那些经历过的相似故事、类似情感、生命中出现的那些人,以及我终于长大毕业,不再是那个懵懂做梦的少女。
尽管后来,很多人说电影拍的很差,不值票价,说看电影的都是脑残粉。可在我心里,我从未后悔看过那部电影。于我而言,那部电影更像是我求学时光的纪念,以及踏入职场走上社会的开端。《小时代》结局了,我的学生时代也画上了句号,我不再是青春期做梦的少女,而是在社会摸打滚跑的职场人。
03
《小时代》后,很少再看郭敬明的作品,《幻城》、《爵迹》几乎都没看。不过由于习惯,还是会或多或少关注一些。
前段时间《夏至未至》播出,匆匆看了几眼,便看不下去。尽管这个故事自己很熟悉,当时看的时候也是哭的稀里哗啦,可演技缺乏雕琢的演员却演不了那种情感,那种味道。虽然我挺喜欢陈学冬,也曾被郑爽的小仙女造型惊艳过,可在这部剧里,陈学冬和郑爽两个人都是呆滞的,像个提线木偶,情感不足,灵气不够。
毕竟不是瞪大眼睛就叫清纯,不是撅撅嘴就是生气。没有灵魂的角色就是没有生命力的娃娃,看多了,也就麻木了;麻木了,也就不会再引起人内心的波澜,也就不会再带动人的情绪。
《夏至未至》播出期间,海利问我,看《夏至未至》没有,我说看了,但是后面看不下去了,她说挺好看的。这部剧让毕业三年的她想起了那段青葱岁月和她的少女心,而后她匆匆在网上下了单,买了一本《夏至未至》。她在朋友圈温柔的写到:重温这部书,想当年的青春(捂嘴笑)。
海利真是个可爱的人儿,不像我,尽管也曾爱过那个故事,也曾为它泪流满面,可却不会再花钱去买那本纸质书,虽然它伴我度过了那一段青春岁月。
04
前几天,看了一篇推文《现在,没人敢承认自己喜欢过郭敬明了。》,里面说《最小说》停刊了,说很多人都鄙视看郭敬明小说的人。
一时间有些呆滞,不知道说什么,又或者怎么说好。尽管现在回过头看,那些小说确实脱离现实,那些青春疼痛也只是刻在小说中的疼痛。可那又怎样呢,我的青春里有过他们陪伴,给我过笑,给我过眼泪,这些是真真切切存在,谁也不能抹杀的。
就像我从未后悔或者懊恼,在那样的年纪看过郭敬明,尽管现在想想,那些小说让我更容易流泪,更加感性,可却也让我更加细腻,更加善于发现那些生活中不经意的小事,让我更加珍惜那些遇到的人,那些经历过的事;让我更加好好的对待生活,记录生活。
而现在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已经好久不看郭敬明,开始看批判的、独立的文字,会有自己的想法,会凭着理性去讨论一篇文章,讨论一本书。这没什么的,就像一个作家说的:如果有一天,你不再爱17岁爱的人,看17岁看的故事,那你就长大了。
所以,我们只是长大了。而那些看过的小说,却始终存在于我们记忆的长河,偶尔想起的时候会有几丝涟漪,嘴角会轻微上扬就好。
05
写在最后,我知道郭敬明抄袭,我也知道他的小说拜金,有着过度的疼痛,不是我们大多数人的青春。可那些陪伴过自己的文字,还是会让我想起我的青春时代,而这大概也是很多曾经追过郭敬明小说人儿的共同感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