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国简书历史专题精选人物

【638】为什么汉末复仇之风盛行,朝廷还屡禁不绝?

2019-03-25  本文已影响14人  秉笔春秋吕书生

报雠只是闻尝胆,饮酒不曾妨刮骨。汉末复仇之风盛行,在史料中能看到诸多事例,对《三国志》稍事梳理,来看看三国时期的复仇事例。

大体来说,复仇行为分两种:血亲复仇、非血亲复仇。复仇之风盛行也是有其原因的,朋友的同生共死、父母的养育之恩、恋人的山盟海誓等都会让人情绪激化,这足以去驱动人们产生复仇的念头。

同时也受到游侠精神的影响,如韩非所言“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谁还没有仗剑走天涯的梦想呢?像袁绍、杨阿若、甘宁等人都曾是著名的游侠,按照自己的想法助人为乐,而这样的行为还会受到百姓们的追捧,反过来提升他们的知名度,何乐而不为?

再者就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如西汉时期的周党,就因为读了《春秋》,通晓了“复仇之义”,就跑去向曾经侮辱他的乡佐复仇了。《礼记·檀弓上》中还对复仇方式做了明确阐述,子夏问孔子的内容中就涉及了父母之仇、兄弟之仇该如何报。东汉时期成书的《白虎通义》中也有类似的阐述,复仇这种行为是能得到朝廷认可的。

“父之仇不与共天下,兄弟之仇不与共国,朋友之仇不与同朝,族人之仇不共邻”——《白虎通义》

照例,将梳理的内容列个名单:曹操、典韦、徐庶、夏侯惇、赵娥、庞会、徐夫人、韩暨、孙资、张鲁、凌统。其中属于血亲复仇的有:曹操、赵娥、庞会、韩暨、孙资、张鲁、凌统。属于非血亲的事例有:典韦、徐庶、夏侯惇、徐夫人。

曹操就是个很典型的例子,因为父亲曹嵩命丧在徐州境内,姑且不论这个锅该谁来背,曹操的选择是兵锋直指徐州。打着为父亲复仇的旗号进军徐州,旁人对此无可指摘,而惹人非议的地方在于,曹操在徐州杀戮太多倒下的无辜百姓太多,却不会有人来拿不该去报父仇这种理由去阻止曹操。

赵娥,或者称作“庞娥”、“庞娥亲”,她的事迹被载入《后汉书·列女传》。赵娥的父亲是被当地豪强李寿所杀,本来还有兄弟三人,结果不幸都命丧于瘟疫,李寿为此嘲弄赵家只剩女弱无从复仇。虽然事实很残酷,但赵娥依然矢志复仇,且最终真的取下了李寿的首级。

接下来就是认罪伏法的事,负责处理此事的官吏都不愿意抓赵娥,同乡百姓也过来声援赵娥,甚至官吏准备私下放走赵娥。但赵娥的意愿很坚定,大仇得报也不想违背刑法,就要求依然处理自己,不过她还是被强行送回家了,可见此时百姓对复仇行为的认可,哪怕触及了律法。

徐夫人为夫报仇也很经典,她的丈夫是被自己部下所杀的孙翊。徐夫人当然不能让丈夫死得不明不白,既然无人伸张那就自己来复仇,她也是冰雪聪明,推测出凶手是妫览、戴员二人。接下来徐夫人一边与这两人虚与委蛇,另一方面安排好了鸿门宴,也将这二人首级顺利摆在了亡夫的墓前,无愧一句“东吴伟妇人”。

此外,庞会是在钟会伐蜀时,灭了关氏一家为父亲庞德报仇。韩暨是因为地方豪强陈茂谗言中伤父兄,几乎害他们丧命,这才联系死士反杀陈茂。孙资,本来就是兄嫂拉扯大的,有人害他兄长,自然要去刺杀仇人张鲁攻打刘璋的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家人被刘璋诛杀。至于凌统,父亲凌操被甘宁射杀,但是有人拉架。

像典韦、徐庶都属于为友人复仇,区别在于典韦得手后成功突围,从此他的名字就出现在各路豪杰耳中。而徐庶虽然替人复仇成功,但还是被官吏抓捕到了,差点变成一换一,被他人救下后才下决心游学。而夏侯惇是因为有人侮辱他的老师,年方14岁的夏侯惇就下了杀手,不仅没有引来非议,反而让勇烈变成了他的标签。

虽然复仇之风盛行,但朝廷也不是没有作为。建安十年(205年),曹操平定冀州后下令禁止厚葬,也禁止百姓私下寻仇。黄初四年(223年),曹丕也表示看不下去天下人自相残杀了,下令不允许私自复仇,如果有违反的直接族诛。在《晋书·刑法志》中,允许各家子弟依循古义复仇,但如果是误杀或者碰上赦免,就不允许复仇了。

顺便,复仇之风同样映照进了文学作品中。如曹植所作的《精微篇》,有一句提到了“壮年报父仇,身没重功名”,指的是苏来卿为父报仇的典故。另一句“女休逢赦书,白刃几在颈”,这里的“女休”即为手刃仇人的秦女休。在诗篇中能用到这样的典故,也是受到了当时复仇风气的影响。


看官如感兴趣,三国系列都在这里了
三国流年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