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人友善是修养,独来独往是性格
你若是问我,图和内容有什么关系呢?那便是独来独往的人最爱的风景——辽阔、自由。
曾经很多次冲动到想去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看看自己是不是有心理疾病,明明接触的人都会形容我善良、简单、开朗,可是朋友就那么两三个,甚至和自己本科时的室友都相处不好,久而久之难免怀疑是自己的性格有缺陷。可今天看到一句话竟让我豁然开朗:“为什么有些人明明看起来友善,却总是独来独往?”待人友善是修养,独来独往是性格。
从来都是与人为善,待人宽厚用心,可却做不到老好人的口碑,一直以为是身边的人眼界狭小,看不到我的好,于是认真读书,提升自己,也因此在读研后结识了新的闺蜜和挚友,也坚定了自己当初的认知。当然,于我而言,自知性格自然是有缺陷的。
最近一直在想曾经看过的《花儿与少年》第二季中郑爽的表现,其实在我看来她的每一个举动和行为都可以理解,甚至像极了生活中的我。首先房间不够,郑爽坚持睡沙发而把房间让出来,对于其他人认为郑爽不需要这样委屈了自己,其实如果是我也会这么做,自然是希望在我的安排下其他人可以生活的舒适;其次房间暖气不够热,郑爽自责,我也是这样,希望自己尽量安排周全,但凡出了一丁点问题,都会自责。而即使是这样,同行的伙伴仍然是诸多不理解,我竟然很庆幸世界上有这样像我的一个女生,做自己觉得该做的,不必要计较和考虑那么多情绪。
作为90后的孩子,除了独立、个性这样的标签,我们还有一个共同的生活经历,她自小到外地求学,自己照顾自己,而我从小学五年级开始住校,一直到现在,可以说我在外地的时间远远大于在家的时间,甚至在家里都没有一套备用的生活用品,因为不知道多久才会在家住上一段日子。
《琅琊榜》中苏哥哥告诉庭生“读书就像盖房子,只有根基打的好,房子才会盖的稳”,或许跟原话有偏差,但我联想到这里是觉得我过于特意独行的性格和我自小读的书有关。别人小时候有幼儿读物,而我从小看得就是密密麻麻的文字堆砌的书籍,比如《口才》、《飘》、《呐喊》、《朝花夕拾》、《野草》、《羊脂球》......带给我的好处是对文字的洞察力比其他同学要好(在作文一直不好的情况下,每次语文都是一百一以上,高考依然如此),并且认识许多那个年纪的孩子还不认识的字,每次老师教我们生字,我都觉得是多余。除此之外,我在想,思想应该是那个时候就开始过于“早熟”,这里的早熟并不是指的性,而是说思想上。
许多次,我甚至感觉自己的思想是独立于身体的,我的身体是执行切实具体的事情,而思想却用于思考空间的事物。每当与人言谈、相处,我总是在行为之外的空间用思想去思考我做这件事的真实意义、动机以及我是否喜欢这个人,愿不愿意和她做朋友等。我清楚的认识到,这样的思考不是为了获得什么,或者交往带了什么目的,可这种独立于行为且不能控制的思考方式一直都存在,甚至有时候让我自己都怀疑自己与人交往过于“心机”。我也希望可以在与人相处时只是聊天和喝茶,停止这种独立于行为之外的思考行为。
但并不认为这是什么不好的或者错误的事情,多次告诉自己,人生短短几十年,无愧他人,自己安好便足矣。
于他人而言,我与人为善;于自己而言,唯爱独来独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