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是诸佛经之母!
佛经跟论语一样,都属于语录体,即有问有答,然后经弟子记录整理而成。当然佛经也有不问自说的经典,但非常少,最主要的还是佛陀与弟子或菩萨间的问答记录。
这部经的起因是须菩提长老的一个提问,即“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修行(此句见玄奘、义净译本,鸠摩罗什译本无)?云何降伏其心?”佛陀便欣然对此作答。这一问就是本经的核心!我们往往只注意后面的回答,而忽略了问题本身。要知道须菩提长老并没有问什么是“诸法空性”,他的问题换一种说法就是“怎样修菩提心”或者是“怎样行菩萨行”。这样一来我们就明白此经的核心所在了。在我看来,此经的要义重在“行”,即基于般若的大乘菩萨行!
我们再看什么是佛法的核心价值观。佛教宗派根据“慧”和“愿”可分为大乘和小乘,而佛学的究竟是在大乘,这一点佛陀在诸多大乘经典里都反复强调过。至于现在还有人固执地认为大乘非佛说,那实在是无可奈何之事,没办法理喻的,只能说“善哉善哉,修总比不修强”。其实,在佛陀的眼里,专修小乘者,如果不能回小向大,那至多是成就声闻乘的钝根阿罗汉而已。如果能回小向大,那就由声闻乘而转向菩萨乘即大乘,最终必定成佛。对于不能回小向大的声闻行者,佛陀甚至直接将他们称为“外道”。仔细琢磨,实在令人警醒,因为不仅仅是依外道见地会修成外道,就算是学佛的人,如果不能发大乘菩提心,也会沦落为外道!
佛教,就是佛陀的教化。学佛,就是跟佛学。学什么?学怎么成佛。就是这么简单的逻辑。
那怎样才能成佛?看佛陀久远劫来是怎么修的,佛陀是怎么教导的。佛陀是怎么修的?又是如何教导的?行菩萨行。什么是菩萨?自度度他就是菩萨。发愿自度度他的心,就是大乘菩提心,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因此,佛法的核心价值观就是自度度他的菩提心,就是自度度他的菩萨行!
那证悟空性呢?证悟空性是自解脱是自度,如果不发大乘菩提心,不行大乘菩萨行,仍然是不可能成佛的。证悟空性和菩萨行哪个更难呢?当然是后者!哪个更需要恒心毅力呢?当然是后者!哪个更能检验是否去除人我执和法我执呢?当然是后者!哪个对法界的益处更大呢?当然是后者!
这么说并不意味着证悟空性不重要,其实证悟空性是菩萨行的基础,究竟彻底的菩萨行离不开究竟彻底的空性证悟,这也是为什么在《金刚经》中佛陀反复讲解空性的缘由。但是,如果只是停留在证悟空性上,如果只是发证悟空性的心,那就是只着眼于自己,只着眼于自我的解脱,只着眼于小我的解脱,也因此不能真正地解脱。这与究竟成佛相比,无异于以地比天,佛法的价值就太小了。
基于对须菩提长老的提问和佛法的核心价值观的分析,我们就能真正明了《金刚经》的历史地位和崇高价值!
《金刚经》是指导行者如何成佛的经!
经中讲:“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为何?一切诸佛如果不依此经之理之法而修,绝不可能成佛!
能指导成佛的经,当然是经中之经!
能指导成佛的经,受持读诵、为人解说的功德,当然就大得没什么可比啦!法界中,还有什么能比自己成佛和帮助别人成佛更伟大的事情?
能指导成佛的经,其感应力不可思议也就很容易理解和接受啦!
眼见的佛
金刚经中所说,与平日接触的佛教有巨大差异,与世人所表现的也有差异,与众多僧人表现的也有差异。很多时候只是有形状,有名号,有形式,本身的东西是丢了的,让人误入歧途。对于佛有更深的认识,很多时候认识一个事务都被各种杂像迷惑,需要更深入的去了解,读颂经典,默自思量才行,要独自思考。
结语
任何正义的宗教,它的出发点必是向善。这些宗教的初始状态,绝不是走向极端。在历史的发展中,宗教发生了变化 ,各种有心之人对宗教加以改变和利用,使宗教变化成了工具,用以蛊惑人,统治人,达成某些目的。
就像一部印度阿米尔汗主演的电影《我的个神啊》所反映的,如果宗教的目的已经不存,那就不信这个神,神是不会向你讨要香火钱的,他保佑你不是因为你的捐赠。
下次如果你走进一个寺庙,你要记住,佛与你说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