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学医者:请您务必知道这些
风:
经云:风为百病之长。盖六气之中,唯风能全兼五气。兼寒则日:风寒;兼暑则日:暑风;兼湿则日:风湿;兼燥则日:风燥;兼火则日:风火。盖因风能鼓荡此五气而伤人。所以说风是百病之源。除风以外,其余五气,则不能互相全兼。(寒不能兼暑与火,暑与火亦不兼寒,湿不兼燥,燥亦不兼湿。)因此,病之因乎风而起者自多也。然风能兼寒,寒不兼风,何以辨之?如隆冬严寒时,在屋里内,人若裸体而卧,必犯伤寒之病。但是屋内无风侵体,只是伤于寒。则病虽为伤寒,但是寒不兼风。所谓风能兼寒者,因风中本有寒气,盖巽为风,风之性本寒,即巽卦之初爻属阴是也。又因风能流动鼓荡,其用属阳,是合乎巽之二爻、三爻,皆阳爻也。倘若人在大汗淋漓时,立刻受风吹,其人必导致汗孔闭,风侵于阳而存阴,久后风在体恶寒而作骨节疼痛,得伤寒苦病(就是今天一部分人疼的受不了的一种风湿病,所以您们在夏天出汗时不可马上吹风扇开空调,要等汗收敛了以后才可以,否则存下的病,日后很对您不利)。夏热之时,天地间毫无一丝寒气,但因风在作,风属寒,风不管热风还是冷风其本性中自带寒气,若人受风,寒疾顿作,便因伤风而得伤寒也。所以感冒病不好治,大多数怪病都是伤寒(我们所说的感冒)留下的后遗症引发的。因为有伤寒而不伤风之症,有因伤风而致兼伤寒之症,有但伤风而不伤寒之症,有因伤风而兼温、湿、燥、火等症,更有暑、湿、燥、火四气各自致伤,而绝不兼风之症。所以:伤风者,即属伤寒,多伴有无汗脉紧,骨节疼痛等症。(这里顺便告诉诸位医学爱好者一个知识点,这里很多学习张仲景《伤寒论》的人不知道的:张仲景的《伤寒论》一书本是以寒为主的,就是因为风能兼寒,张仲景深知风性,一切温役没有风也就传不开,人的体内有内风,体外有外风,风能兼寒又能流动鼓涌,学习伤寒,不可不知此理呀。)关于风我且浅释到此。下面说几个大概的重点。
风温
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也就是说: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其症有六经相传、并病、合病、两感、直中。即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症状脉相各有不同,再加上六淫之邪,伴随时互相兼感而发病况,所以有头痛发热,或有汗无汗,或恶风恶寒,不食倦卧,烦渴无力……等等。(所以虽然只是个感冒,万万不可小视,一定要辨证沦治。不可留风寒于体,造成日后诸多病苦)。
温热
风为天之阳气,温乃化热之邪,两阳薰灼,先伤上焦,种种变幻情况,不外乎三阴为病数。头胀,汗出,身热,咳嗽四症状必然并见。所以四症合一可决断此病。(夏日到了顺便告诉大家治此病的方法:得温热病,当与辛凉轻剂,清解为先,一般情况下,一杯竹叶心加麦冬和生甘草梨子皮茶就差不多搞定了)。若是运气不好病情严重的的话,苦寒沉降,损伤胃部,则马上喝一杯甘庶汁,芦根汁,或玉竹、门冬、芦根三者熬水急救,使之不范脏腑。大凡症重,骤变则为痉厥,缓变则为虚劳,但其主治皆以甘药为主,或兼寒或兼温,在于病人和医生之间的“默契”。
暑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者,重在冬不藏精也。凡是烦劳多欲之人,阴精久耗,入春则里气大泄,木火内燃,强阳无制,燔燎之势直从里发。始见必壮热烦冤,口干舌燥。天之暑热一动,地之湿浊自腾,人在蒸淫热迫之中,若正气受损,邪必从口鼻而入。气分先阻,上焦清肃不行。输化之机失于常度,水谷之精亦蕴结而化为湿也。人身一小天地,内外相应,所以暑病必夹湿者。就是这个原因。前人有因动因静之分,或伤或中之候,以及入心入肝,为疾为痢,中痧霍乱,暴厥卒死种种的。所以大家千万别小看了暑病。夏天我们中国大江南北,多是地卑气薄,湿胜热蒸,当此时候,更须防范于先呀。
湿
湿为重浊有质之邪,若从外而受者,皆由地中之气升腾,从内而生者,皆由脾阳之不运。虽云雾露雨湿,上先受之。地中潮湿,下先受之。然雾露雨湿,必由地气上升而致。若地气不升,则天气不降,皆成燥症也,又怎会有湿。湿之伤人,或从上,或从下,或遍体皆受。虽然湿全都未必侵入脏腑。但还是要以预防为主。若等浸入脏腑,那就麻烦了。则有肿胀、黄疸、泄泻、淋闭、痰饮……等诸多杂症。
燥
燥为干涩不通之疾,要分内伤及外感。内伤者,乃人之本病,精血下夺而成,或因偏饵燥剂所致,病从下焦阴分先起。外感者,由天时风热过胜或因深秋偏亢之邪,始必伤人上焦之气。(顺便把个人对燥热病的医治经验分享一下,因为这个不复杂,简单好学,宜忌便用,所以特给一个特别方案:燥热病者必先柔养肝肾,饮食上大忌苦涩辛竦,以甘柔酥软为宜“当然粥最好,但不要放姜和肉以白米小菜粥为上品”。可以吃六味地黄丸。)
好了,关于我这个癫医对于医学养生的一些知见就暂时说到此处。愿您们开卷有益。
养生学医者:请您务必知道这些
节选于《向南三说医》第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