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惊人的超现实——《不乖的哲学家》
好的小说,我说的好的小说,指的是我喜爱的小说,务必应当有生活的疏离感。准确来说,是庄子笔下鹏逍遥的哲思与蝶蹁跹的梦幻。是凉风习习的夏日傍晚,赤着脚湖边漫步,风的虚无感与沙砾的真实感给灵魂带来的享受。风,代表的是小说中无尽的幻想,无尽的荒唐。沙,代表的是幻想,荒唐后面的爱与痛。
“把每一天当成是生命的最后一天来过,不要焦躁,不要沉睡,不要装模作样。”罗马帝国五贤帝时代最后一位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在《沉思录》里这么写到。这是个人生命的感悟,同时,对于小说写作者而言,也是悬在笔下人物头顶的达摩克里斯之剑。对于小说中的人物,作者提笔写下的最新章节,读者合上书时阅读的最新一章,都可能是人物的最后一天。秉持着这样的想法去写小说,兴许能给人物带来更多的生命力。
作为一本小说而言,《不乖的哲学家》在情节的设定上很是巧妙,但具体情节的描写却不是那么尽如人意,甚至感觉情节的描写有些难以下咽。38章,18万6千字,每一章篇幅都不长,总计阅读时长不超过3小时。
没有人能活着离开亚马孙丛林——桑德罗
年轻的哲学教师桑德罗的妻子在亚马孙丛林遇害,桑德罗决定向丛林中的土著复仇——用哲学家的方式让他们每时每刻都痛苦不堪,到死为止。桑德罗把现代生活的概念引入了丛林,两种文明的冲突占据了本书的大部分篇幅。大多数现代人被扔到野外都活不了多久,而土著们在现代生活的概念框架中也不再自由,不再专注,不再有知觉,不再活在生命中。在这种强烈的冲突中,双方都被慢慢地改变着,大多数土著人的世界不再美好。
只是到最后,桑德罗也没有完成他的复仇,心理学家出身的作者没有安排一个土著文明被城市文明破坏的结尾,而是让桑德罗在最后用土著人的方式完成了自己的救赎。没有人能活着离开亚马孙丛林,文明的交汇产生的是一个新的物种,一种新的平衡。
神灵们默然不语——艾丽扬达
部落的年轻祭司艾丽扬达是土著的一个代表,她是一个少女,一个祭司。她甚至比哲学家桑德罗还像一位哲学家。她体验过魂魄出窍,探游灵魂深处的感觉,在那里,超脱自我,超越时间,是一个无限宽广的新境界。师父告诉她,平衡是一切的根本。
哲学的超现实,祭司能力的超现实使得她在现代文明之前显得那么脆弱,无助。直到她鼓起勇气,带着桑德罗去体验自然,我们才看到这位少女的成长。她彷徨过,怀疑过,但她体验过真正的自由,一如少年时的我们。
最后,也是这位率先救赎了自己的年轻祭司带领了桑德罗完成了自己的救赎。
自然与我——粉饰的现实
整个故事是对“我”的本质的探究,我的天性是纯良还是邪恶?城市的文明掩盖了“我”,那城市文明究竟是否是经过粉饰的现实,“我”在自然与城市之间该如何选择?城市文明的试炼,自然文明的试炼都在教着我们什么?
“达尔文的理论造就了我们的文明,它影响着我们对生活的看法,令我们觉得生活就是为生存而抗争,与整个世界抗争,与大自然抗争。由此,人们相信技术进步可以带来幸福,资本主义也是在这个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我们的社会关系也是如此。在时间的维度上,如果我们走远一点,会发现自19世纪以来,在生存竞争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们的整个社会,实质上就产生于达尔文理论。”
“马克·奥勒留是一个悲怆的人;在一系列必须加以抗拒的欲望里,他感到其中最具有吸引力的就是想要引退去过一种宁静的乡村生活的那种愿望。但是实现这种愿望的机会始终没有来临。”
桑德罗始终没有得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