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是自己闯出来的
每次输出到了一定阶段,总会生出点私人的感悟,有让人豁然开朗的,也有让人迷茫困顿的。其实只要与自己相关的,慢慢在实践中自会找到答案,可一涉及到某些问题的公开化,有了参照,也就容易迷了方向。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习惯,当我们从事某一件事时,会习惯性的去查阅该领域大佬的生平事迹,妄图寻得某些特质,尝试去印证些什么。
当然,这件事本身没有错,关键在于我们以怎样的心态去看待它。况且,大多数时候,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我们在荆棘丛生的道路上寻得大步向前的勇气,可也不能忽略了每个人的特性带来的差异。
比如,我看到不少在自己所擅长领域小有名气作家的访谈录,他们在分享自己如何走上写作这条道路时,总离不开小时候的阅读积累,几乎每个人都不例外。
读写不分家,这也不让人意外,关键是有些作家分享的具体经历真的让人望尘莫及,这种认知上的冲突让自己产生过不少的困惑。
写作可能是唯一一个不太需要门槛就可以开始着手的行业。听到过好些名作家谈起自己小时候与阅读结缘的历程,他们有些因为家庭的缘故辍学了,可书本从不离手。
有十几岁在山上放牛时,躲空看《资本论》;也有人反复地,来回地看语文课本…那个年代物资匮乏,能够找到的读物真的极其有限。当然,也有少数人凭借优渥的条件,好小就看完了大多中外名著。
不知道是不是自己有点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可当看到他们的经历时,脑子里的困惑更多了。我不否认好些作家确实天赋异禀,尤其在感触能力以及观察能力,甚至是对文字的感受能力都比常人强的多。
可一个只上过几年学,初中生年纪的孩子竟然能够看着《资本论》而痴迷,亦或者好些从小就看了许多大部头的书,国内外经文史哲样样都来。
并不是说恶意去揣测别人的成就,我也相信确实有人可以,只是通过自己近些年看书的感悟,反正于我而言,非常的不现实。现在让我看好些书,依旧看不懂,也读不下去。
正因如此,这种强大的反差一直困扰着自己,虽然自诩比较喜欢看书,可一想到别人小时候看得津津有味的书籍到现在自己可能都看不太懂,更遑论看下去了。
当然,大概率是我太过较真了。好些时候,可能只是为了使自己的既往经历符合当下身份的不得已为之。
一方面,确实有人为了强化自己的某种特质,夸大了效果;另一方面,当他们实事求是地阐述真相时,可能没人相信。这种双方的错位,最终造就了某种无形的行业壁垒。
不由想起了研究生备考期间,每年有数量庞大的陪考大军。起初时,豪情壮志,信心满满,可慢慢随着意志的消耗,以及既有认知被不断打破重组。
好些笃信经验贴的人往往碰了壁,大多数容易产生自我怀疑,慢慢开始质疑自己,进而生出点厌倦的心理,也就退缩了。同时,不能忽略还有一群人,相对于前人的经验,他们更信切身实践所得。
经过小段时间的摸黑前行,他们见到了光,无疑,这些人是生活的勇者,可也不能否认他人就不是。有一点必须声明,那就是相对于那些陪考的人,他们更加笃信这条路,也可能只有这条路了,为此激发的效能感强的多。
回到看书这件事情️,他人的经验也仅供参照,强者的路最终还是要靠自己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