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属感
看了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写道故乡趋于现代化,我们都是“生活在路上”的人,没有归属感。可什么才叫真正的归属感呢?
按作者说来,是“天、地、神、人的统一”。深以为然。可别说什么头顶同一片天空,脚踏同一片土地。天空和土地是不一样的。于我而言,还是故乡的天蓝,因为污染没有那么严重啊。故乡的土地和风也是不一样的。故乡的土地更平坦,而风也更有四时的特点。至于神,那是一个地方的守护,只有长时间生活在那片土地,才能感觉到它的庇佑。但是人是这个统一体的核心。因为故乡有亲人朋友,有熟悉的面孔,有所牵挂,所以才会“归心似箭”,才会有那么强烈的归属感。如果人不在,即使思念那片土地,也没有回去的动力了。
小时候妈妈带我去姥姥家,常走一条小路,路两边都是田地,很漂亮,春夏秋冬各有美景。但后来姥姥跟妈妈在外地生活,我便有五六年没走那条路了。有一年心血来潮走那条小路,景色未变,甚至更加清幽,而我却觉得满目苍凉。还有老家的房子,以前最想回到的地方,而今因为空了好多年,也再没有打开门看看的欲望了。
我们纷纷在另一个城市建立第二故乡。然而这个故乡,有时候因为种种缘由,并不是自己钟爱的。可是谁又能知道,自己钟爱哪一个呢?如果不是长久地在那里生活过。其实心里有一个可牵挂的城市,想要回去的地方,也是很好的。就像《成都》火的那段时间,各个城市的版本层出不穷,有一个可写可唱可怀念的地方,本身就是一种归属感。
可惜我没有。我不想回家,也不想留在现在生活的城市。旅游去过的城市,也没有那种想要一直留下来长久生活的冲动,就是一到那个城市就爱上它的感觉。所以,也没有什么想去哪个城市生活并为之努力的目标。所以,一直在路上,在可预见的时光里,也会一直在路上。
然而越是在路上,能留下的朋友就越少。谁说时间距离不是问题。并没有什么共同的信仰,生活也没有交集,各自经营自己的世界,所依赖的也是周围的人,曾经的彼此需要越来越少,加之时间冲淡,又能留住多少?而所谓的心灵朋友,相互分享喜怒哀乐太虚无了。越来越百毒不侵百炼成钢,偶尔的矫情,所谓的心痛难过也都是自己消化排解,熬过去就没事了,哪里需要再诉说什么。更何况,自己明知道是庸人自扰,明天自有明天的事要忙,还相信诗和远方,自然没有过不去的坎需要朋友开解。所以我们都在沉默,不问不说,自己过自己的生活。
只是漂泊久了,虽不想回家,却想安定。这种安定,不是在某个城市定居,一辈子生活在那儿,而是不管在其他地方流浪多久,都有一个地方可以想念。是那种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想到,就心头一暖的地方。那也是家,心灵的家。
可如果真的把这个家具体化,对我来说太难了。不知还需要多少漫长岁月,才能有这样的家让我思念。
在那之前,就把归属感放在所有城市都拥有的地方吧。比如,新华书店,所有街角的花店或咖啡厅。再或者,每一个卖德芙巧克力的超市和茶味冰激凌的小店,以及,每一个把猪肉当原料做糖醋里脊的饭店。
当这样把归属感降低之后,倒还真有一种“处处无家处处家”的从容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