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曾爱上阅读,是因为你没有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2019-10-11  本文已影响0人  桃子说成长

你有多久没有读完一本书了?

我们自小学起就一直在重复着一件事情——读书。从小到大,书柜上的书从来都是满的,可真正看完的却没有几本。

每次看书,看完前两章就看不下去了,然后换一本书依旧是这样,总是不能坚持读下去,长此以往,我们阅读的兴趣就渐渐淡了,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我们总是把看书认为是一种需要毅力才能完成的事情,而不知道看书也是有诀窍的。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阅读一本书呢?

阅读分为四个层次,分别为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以及主题阅读。基础阅读指的是具备基础的阅读能力,我们小学阶段就已经完成了这个任务,这里就不再说了。

我们就从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这三个层次来讲讲如何阅读一本书。

检视阅读

我们从小到大是怎么读书的呢?一拿到书就从第一章第一页开始,逐字逐句地读,这样的读书方法往往加大了我们阅读的难度,拖慢了我们阅读的速读,让我们容易放弃,并且直接就进入书本细节也会让我们不能很好地吸收这些知识。

你也许会疑惑,读得慢、读得细致一些,不是应该理解得更透彻吗?事实上恰恰相反,因为我们的大脑喜欢整体性强的东西。

就像先有了造车的图纸,才能把零件一个一个组装起来一样,我们先要建立起知识的框架,才能明白知识之间的联系,知识在大脑中建立起联系后,我们才能更透彻地理解知识

所以在阅读书本细节之前,我们需要先对整本书讲了什么进行一个初步的了解。检视阅读的目的就是帮我们搞清楚一本书主要讲了什么。

先来解释一下什么是检视阅读。简单来说,检视阅读就是快速浏览书本,不去纠结书中的细节,你也可以叫它粗读。“检”有检阅的意思,就像老师检查假期作业那样,把你的练习册从头翻到尾看你做没做完,不会细看你做的对不对。

检视阅读虽然是粗读,但也是要讲究章法的,我将它们归纳为三个步骤:

1. 看书名、目录、前言后语;

2. 限时浏览全书,找出关键词和重点章节;

3. 重述书本主旨,提出问题,确立读书目标;

l 看书名、目录、前言后语

我们看书的时候经常会直接跳过这一步骤,觉得这些没什么用,但这些部分恰恰是对整本书内容最精华的总结。

首先说说书名。每一本书的书名都是作者深思熟虑后得出的,它往往暗示了整本书的主题,一般情况下,我们通过书名就可以知道这本书的类型和主题

然后是目录。在目录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本书的结构,也可以了解书中讲了哪些方面的知识,我们也可以通过目录来确定这本书中有没有自己想知道的知识点。

最后是前言后语。在前言部分,作者或者写书评的人会将全书内容进行简要概括让我们快速了解这本书的主旨,他们的总结就像给我们做了一个课前预习,让我们能更好地吸收书本内容。

至于后语,就像我们写文章喜欢用“总-分-总”的架构一样,作者写书的时候也喜欢在书的最后给全书做一个总结,所以在书本的最后,你可以通过作者的概括了解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但仅仅是阅读这些内容远远不够,这些内容只能让你对全书有一个大概的感知,接下来你需要翻开书看看目录中关键词的含义,进入检视阅读的第二步。

l 限时浏览全书,找出关键词和重点章节

这一步骤的具体做法是:给自己规定一个较短的时间,在这个时间内完成浏览全书的任务,同时还要找出书中的关键词和重点章节。

给自己规定一个阅读时间,比如30分钟,提高注意力的同时也可以防止自己过多地纠结书本中的细节,“先完成,再完美”读书也是一样,无论对书本内容理解了多少,先把书读完再说。

那我们怎样做才能在30分钟内读完一本书呢?答案是找关键词和总起句。

一般书本的每一个章节都会围绕一个主题词展开,并在章节最开始的时候就会对这个词进行解释,这个词就是我们要找的关键词。有的时候小标题也可以给我们一定的引导。我们找到关键词就可以把注意力放在跟关键词有关的句子上,从而获取最有效的信息。

一个段落的总起句总是对这一段内容的高度概括,所以除了关键词,总起句也可以帮助我们实现书本的快速浏览,有的时候我们还可以跳着读,即每一章节只挑感兴趣的内容读,剩下的直接跳过。

虽然读得很粗糙,但在阅读的过程中,仍需要我们带着问题去阅读,找出这本书主旨和核心内容,那么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三步。

l 重述书本主旨,提出问题,确立读书目标

第一遍粗读过后,我们合上书,用一句话概括一下书本内容,以此来检验一下我们第一次粗读的成果,对书本的内容有一个整体概念。

在粗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找出重点内容以及我们感兴趣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清晰地明白自己想从书本中获得什么知识,只有确定了读书目标,你才能被这本书所吸引,不会轻易放弃。

同时,有些书本内容我们之前就已经了解了,它不能给我们带来知识增量,所以需要通过检视阅读筛掉这些已知的知识点,避免我们在已经获得的知识上耗费时间。

“先完成,再完美”,在粗读过后确立了书中重点的内容和感兴趣的部分,接下来就要对这些章节进行分析阅读了。

分析阅读

分析阅读又可以叫它为精读。在检视阅读过后,我们就可以确定这本书到底有没有值得我们细细品读的价值了,如果值得,则进入分析阅读这一步骤,逐字逐句地细细品读

分析阅读同样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

1. 建立框架,用自己的话解释;

2. 理解词语,与作者建立对话;

3. 学会用书,在书旁做笔记;

4. 在理解之前不做评判;

l 建立框架,用自己的话解释

在检视阅读过后,我们对书本知识其实已经有了印象,这个时候需要我们凭借着自己的记忆将书本内容按照我们的理解建立一个框架

这样做不仅仅是对第一遍检视阅读获得的知识和信息进行复习,也是让新知识和大脑内原来的知识体系建立联系的过程。

在分析阅读开始之前,我们还没有完整地接收到作者的思想,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建立框架的方法,以自己现有的知识去理解这些新内容,在分析阅读之后,我们可以将自己的思想和作者的思想做出对比,进而改进。

比如阅读《作家之旅》这本书,书中按照“人物原型”和“英雄之旅的故事发展”两个部分展现了英雄小说的写作方法,我们进行完检视阅读之后,可以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写一个英雄故事?

我用检视阅读的方法快速浏览了一遍书后,我对整本书讲的重点已经有了一个了解,或许我只是记住了关键词,但这并不妨碍我对于上面这个问题的思考。

我在白纸上画了一张随着英雄经历起伏的曲线图,开始是平的,代表故事还未开始;后来英雄来到了非常世界,曲线开始上升;在非常世界中主角开始经历磨难,获得成长,曲线开始变得波折,但总体呈现一种平缓上升的趋势;后来主角遇到了生死危机,曲线一下子跌入谷底,主角的人生迎来了最低峰;但最后主角总能在危急关头反败为胜,故事迎来了高潮,曲线一下子回到了顶峰;最后故事结束,英雄回归正常世界,曲线也慢慢回落。

画完曲线后,我在这条曲线上标注出了关键点事件和人物需求,这幅图就是我给这本书建立的框架,要注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是要合上书本的,一时想不起来的关键词,我们可以用相似意思的词语代替。

建立书本框架的过程其实也是我们对于书本内容重述的过程,用自己的理解重新叙述了书本内容。目录中的框架是作者的思考,我们可以借鉴,但不能照搬。

框架建立起来了,那这些关键词的含义到底是什么呢?这就需要我们开始进行第二遍的阅读了。

l 理解词语,与作者建立对话

在阅读第二遍的时候,你可以有选择地阅读书本内容,可以只阅读书本的重点章节,不过前提是带着认真的态度和深入的思考。

阅读,是一个与作者建立沟通的过程。作者告诉你他的所思所想,你对他的话有所感悟,并想和他进行讨论。但要想建立起有效的沟通,你们需要有共通的语言

什么是共通的语言?这不仅仅是使用同一套语言符号,你们还需要对字词产生共通的理解,即共识。举个例子,经济学里的“成本”指的是在选择中放弃了的收益,即你选择投资奶茶店而不是蛋糕店,蛋糕店能给你带来的收益才是你选择了奶茶店的成本,而我们平时指的成本是指买下奶茶店所花的钱,所以在同一个词的不同理解会导致两个人鸡同鸭讲。

可见建立起共通的词义是多么重要,它是你正确理解文章,和作者进行有效对话的先决条件。

那么怎样去理解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呢?

1)找概念。比较难理解的词语书本中会有概念解释和注释,可以找到这些概念性的句子进行理解。

2)代入上下文。联系上下文的内容,多读几遍,可以试着用你理解的词语对该词进行替换。

3)看注释,查资料。有的时候作者会额外给出注释,也可以顺着注释上网查词的意思。

理解了词语在书中的意思,与作者建立起有效的沟通后,接下来该与作者进行交流了。

l 学会用书,在书旁做笔记

和作者沟通交流的最佳方式就是做笔记。首先要明确一点,这里所说的笔记不是让你把书里的句子照原样抄在本子上,如果这样做你就变成知识的“搬运工”了,这样得到的知识忘得快消化的少,对理解书本知识没什么大用。

所以我们要学会用书。什么是用书呢?用书的意思就是让书物尽其用。我们平时都对书本保护得太好了,生怕有一点儿脏的地方,既不敢在书上写字,也不敢在书上划线。

但书买回来就是要让人用的。读到书中有感触的地方,就把那句话画出来,有想要写下来的话、记录下来的思想,就记录在这句话的旁边,写在页边留白的地方,这才是用书。

如果不是贵重的珍藏版书籍,我们完全可以在书中记录文字,就像在跟作者聊天一样。

l 在理解之前不做评判

我们经常会和作者的意见会出现分歧,此时你要明白的是,我们读书的目的不是和作者争论一个对错出来,而是要解决问题,得到答案。

所以,当你和作者的想法不同时,不要立马就说作者说的不对,我们可以先在对应位置上做个记号,把自己的想法写在旁边,然后想办法证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

如果发现不能证明自己的想法是对的,我们就不能说作者是错的。例如,“真空中,在同一高度掉下一大一小两个铁球,它们同时落地。”对于这句话,你可能会下意识地反驳,认为大的铁球会先落地。

这个时候,我们不要着急去反驳,因为我们需要为我们的推论提供证据,我们要回到这个问题的本质:两个铁球到底谁先落地?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找一大一小两个小球做个实验验证一下,看看谁对谁错,或者直接上网搜集相关的实验查证一下,答案就出来了。

当然也有找不出来答案的情况,这个时候,需要我们怀着包容的心先去接纳作者的观点,然后在以后的实践中慢慢感受、体会作者所说的于你而言适不适用。

反正要记住,在你真正地理解了作者的意思之前,不要轻易下评判,没有理智的评判就像没有约束的网络喷子,不仅让作者很委屈,也会让你丧失一个认识真理的机会。

主题阅读

阅读的最后一个阶段是主题阅读,这也是阅读最难的一个阶段。什么是主题阅读?就是确定好一个你想要阅读的主题,然后找几本关于这个主题的书阅读,简单来说就是阅读一个主题书单,但重点是我们的最终目的——获得自己的理解。

将主题阅读分为三步,分别为:

1. 找书;

2. 读书;

3. 输出;

很简单的三步,让我们看看具体如何去做。

l 找书

首先找书,我通常在豆瓣网上搜集书籍信息。比如我想找写作相关的书籍,那就在豆瓣上搜索“写作”、“小说”等关键词,然后看评分,挑出评分高的书籍点开看,一般选择评分大于等于7.5分的书籍来阅读

然后点开后看书籍的评论区,在评论区会有热心网友写的书评,经常可以找到对全书内容的总结,你可以通过这些书评了解到这本书的大概内容,以及评估这本书值不值得一读,用这样的方法找大概4-5本书籍就够了,按照从简单到难的顺序排列。

l 读书

接下来是读书。主题阅读的主要目的是让你集中精力突破某一领域的知识点,所以重点在熟悉这些知识点上,不用纠结细节之处,我们可以用检视阅读的方法快速浏览这些书籍的内容。

因为是关于同一主题的书籍,所以知识点有很多重合的地方,这些书只不过是同一知识点的不同表述,比如说你找了“小说写作”方面的书籍,读完它们后会发现他们都会涉及到人物、情节等基本内容。

读第一本书的时候就把这些关键词找出来,在脑海里留个印象,带着一定的目的去阅读剩下的书籍,用这样的方法快速地理解这些关键词的概念和用途,注意读的时候不必在一本书里反复逗留,因为你读下一本书的时候依旧会看到这些知识点,在这种情况下,读的精不如读得多。

日本作家本田直之发明的“杠杆阅读术”,其精华也正是在同一领域多读,用检视阅读的方法坚持每天在一定时间内读很多同主题的书本。

在阅读的过程中,你可以将精华部分做上标记,在这几本书都读完之后,再将自己做标记的部分进行分析阅读。

l 输出

在阅读完这几本书后,你已经可以建立起这一领域的知识点框架了,这个时候合上书,将自己脑海里刚刚获得的知识重新组合、提炼、再总结生成自己的理解,用举例子的方式将你对知识的理解写出来,就像你现在正在看的这篇文章,我就是这么写的。

可以举出例子解释你脑海中的知识点,才能说明你理解了,注意这个过程中,不要打开任何书籍,你可以做好充分的准备,搜集很多相关的资料,但一旦开始写,就不要再看任何资料了,这个过程让你将学到的知识充分内化成你自己的学识。

到这里,我们已经了解到了读书的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我们需要把重点放在检视阅读和分析阅读上,但如果想更进一步,则需要进行主题阅读。

“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看过很多书的人,说话也是有底气的。每一本书都蕴含着作者走过的路,你用读一本书的时间去参透一个人的几十年,这买卖,只赚不亏,学会看书,让你看过的书都成为你走过的路。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